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科幻评论

陈振盼科普绘本:在虚实之间寻创作之路

发布时间:2021-08-11 来源于: 来源:“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微信公众号 | 唐靖 刘阳 z 作者: 点击数:
科普创作形式多样,在众多科普作品中,科普绘本独树一帜,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科普绘本能让孩子更轻松地了解科学知识,培养孩子良好的科学情感观以及探索世界的兴趣,促进想象力的发展,还能给孩子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优秀的科普绘本,就像一颗颗种子撒播在孩子心田,润物无声地为其提供养分。

然而,科普创作不容易,以孩子为主要读者群体的科普绘本也绝不是科普创作中的“小儿科”,创作者除了要遵守科普创作中既定范式外,还要从儿童本位视角出发,以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真正能做到兼具“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科普绘本如同凤毛麟角。笔者身为出版行业及科普创作从业人员,长期关注科普绘本,每见到同时具备这三点特质的优秀科普绘本时,总会欣喜若狂。若去细数近年来优秀的科普绘本,一定少不了华裔绘本大师陈振盼的作品,但陈振盼及其作品被读者知晓的程度,远低于其应有的分量和地位。

一、华裔绘本大师,用作品征服东西方

(一)首位以科普绘本斩获凯迪克奖的华裔绘本作家

在讨论陈振盼及其作品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国内绘本出版现状。关于绘本的起源和传播,虽然国内仍有一定争议,但无论“绘本在中国历史悠久”抑或“绘本是21世纪的舶来品”,都无损于绘本是时下最火热的童书体裁。目前,几乎每家童书出版机构都在出版绘本,绘本创作者日渐活跃,各类作品层出不穷,但科普并非绘本领域里的热门,读者们耳熟能详的绘本通常是《猜猜我有多爱你》(明天出版社2008年版)、《好饿的毛毛虫》(明天出版社2008年版)、“宫西达也恐龙系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3年版)等虚构类绘本,这些绘本通常关注婴幼儿情绪,以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释放孩子天性为宗旨。相比之下,虚构绘本给作者提供的创作空间更大,只要创意好,呈现方式独特,符合幼儿认知,就有机会在童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非虚构绘本依托于真实题材,创作者面临的挑战更大,趣味性通常也更弱一些,较难赢得孩子喜欢,科普题材的非虚构绘本则更是如此。

凯迪克奖(The Caldecott Medal)是国际绘本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由美国图书馆协会每年从当年出版的上万本绘本中挑选最杰出的寥寥数本,授予金奖或银奖,含金量极高。随着绘本在中国的大热,凯迪克奖已成为国内童书市场风向标。在凯迪克奖80余年的颁奖史上,华人获奖者非常少见,除了堪称“凯迪克奖华人元老”的杨志成外,就是2018年和2019年相继拿到凯迪克银奖的陈振盼和林珮思了。

但陈振盼是第一位以科普绘本斩获凯迪克奖的华人绘本作家。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陈振盼的科普绘本就代表着全球科普绘本的最高水准。相比那些中国绘本界里热门的绘本作家,陈振盼显得有些冷门。但只要看过他的作品,一定会被打动——那种凝聚在作品里的认真和心血,那种在纸页间肆意流淌的玲珑巧思,让读者隔着遥远的时空距离,仍能轻松感知。

(二)童年经历造就偏爱的创作主题

1978年,陈振盼出生于美国。他的母亲是英裔美国人,父亲是华裔,来自中国广东[1]。这个家庭的氛围很轻松,素来重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陈振盼从小就爱画画,后来在美国雪城大学学习插画,毕业后曾在纽约曼哈顿的童书店里工作。这个从小生长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莱姆小镇上的年轻人,在全世界最繁华热闹的城区里,转身闯入了童书的世界中,逐渐认识到绘本才是他最热爱的艺术形式。

谈到陈振盼的成长经历,就不得不提到曾四度获得凯迪克大奖的绘本大师特瑞娜·沙特·海曼(Trina Schart Hyman),她被陈振盼视为绘画生涯的启蒙导师[2]。据陈振盼回忆,特瑞娜与他同住莱姆小镇。在陈振盼上小学时,特瑞娜曾到访过他们学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上高中时因为一幅插画作业,陈振盼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与特瑞娜联系,竟得到了她的反馈和帮助。特瑞娜让陈振盼了解到了插画师的真实生活,并给予了他极大的鼓励。

在走上独立著绘创作前,陈振盼也为别的作者创作插图。当他开始独立创作绘本时,他最钟情的题材均为非虚构科普,这也许与他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有关。莱姆小镇较偏远,陈振盼家附近有很多森林和湖泊,年幼时他曾无数次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流连忘返。这些经历就像是陈振盼的“创作母题”,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

目前,国内已引进出版了陈振盼独立著绘的五部科普作品①,(见组图1)每部均获奖颇丰。其中,《大峡谷》(Grand Canyon)获得2018年凯迪克银奖、赛博特奖、奥比斯奖;《一座岛的600万年: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前世今生》(Island:A Story of the Galápagos)获得2013年狮鹫奖,并被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School Library Journal)、《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共同评为2012年度最佳图书;《穿越寒武纪珊瑚礁》(Coral Reefs:A Journey Through an Aquatic World Full of Wonder)入围美国矢车菊奖;《穿越侏罗纪原始森林》(Redwoods)获得亚马逊十大编辑精选童书。《万有引力》(Gravity)也非常出色,获得美国童书中心推荐和《科克斯书评》年度最佳图书。可以说,陈振盼是当之无愧的童书界“宝藏男孩”,据说其创作初衷是“让纽约的孩子也能看到原始森林”。他做到了,如今,城市里的孩子能通过陈振盼的作品看见世界上真实存在的奇迹,看见恢宏的想象力交织而成的绝妙作品。

二、不断自我突破,锤炼个人风格

陈振盼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特色鲜明,但他并没有复制既有的成功模式,从其先后出版的作品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他在不断突破自我。在2020年的上海国际童书展中,陈振盼受邀以远程形式参与插画师生存角的指导活动,其分享主题是“我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来做科普”,寥寥数字概括了陈振盼的创作心路。他曾这样说过:“我常常去我要描绘的地方。如果我写了一本书,书里的地方是我从来没有去过的,那我会感觉很羞愧。”

这句话,也道出了陈振盼在科普绘本领域中成功的原因。那么,陈振盼的科普绘本,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一)巧妙融合不同学科的“硬核科普”

陈振盼的科普绘本是绝对的“硬核科普”,却巧妙融合了不同学科知识。在他看来,一部好的科普书籍跟任何一部好书一样,都需要一个好故事。所以我们在陈振盼的科普绘本里,总能读出有头有尾的故事来。以《大峡谷》为例,这本书虚构了一对亚裔父女从科罗拉多大峡谷底部往上徒步探险的故事。读者能跟随这对父女的脚步走过大峡谷所切割开的十多个岩层,跨越将近20亿年的地质历史。途中他们还经过多种多样的生态群落,发现了各种生物和遗迹化石,还有满满的动植物、自然生态和地质地理相关知识,镂空的化石翻页设计使本书设计感很强,也使故事的讲述更流畅、更独特[3]。

国内已出版的陈振盼科普绘本

从本书简介里就可以看出,虽然是以科罗拉多大峡谷为主题,但内容绝非简单的父女徒步游记,更是一次自然探索之旅,让科学知识通过主人公的探索呈现出来。陈振盼在画面和文字里融合了地质、地理和生物学等知识,用讲故事的形式把这些硬核知识巧妙融合在一起,实在比教科书精彩太多,这样的作品更能激发孩子对这些学科的兴趣。它是科普书,又像是穿越剧,在虚实之间,既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地质奇观,又能充分扩大孩子的视野格局,还能给孩子带来良好的艺术体验。

(二)高超的绘画技艺与匠心巧思

陈振盼每部作品的艺术性都颇高,仍以《大峡谷》为例,凯迪克奖这样评价:“陈振盼用水彩、水粉和墨水再现了鬼斧神工的景观,用震撼人心的拉页展示了大峡谷史诗般的壮丽全景,用图解、剖面和依据实地考察绘制的动物、植物和化石插画表现了多重地层数亿年的演化形成。”

陈振盼的绘画功底自不必多言,但扎实的绘画功底并不代表擅长绘本构思。绘本对画面的节奏感和翻页逻辑要求严苛,多不得,少不得,对于著绘一体的创作者而言挑战更高。陈振盼的创作无套路可言,他擅长灵活运用多种媒介和呈现形式,无论是画框还是中远景切换,抑或景深的大小变化,都被他运用得出神入化。比如,《穿越侏罗纪原始森林》里采用了很多分镜,情节紧凑,有几个页面甚至有漫画的影子;《一座岛的600万年》则使用“上帝视角”把漫长的岁月按章节呈现,起承转合中既有史诗般的波澜壮阔,又条理清晰地呈现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大峡谷》秉承其“用画面服务故事”的创作初衷,在技艺手法上做了新的尝试,借“镂空”这个窗口贯通古今,陈振盼通过模切洞口,让读者一翻页就“穿越”到过去,这些画面是基于科研成果做出的艺术创作,是科学与艺术碰撞出的火花。每一本的节奏都不尽相同,陈振盼会根据题材去选择最佳呈现形式。

(三)独特的“书中书”形式,增加与读者的互动

不同于百科式科普绘本的平铺直叙,陈振盼非常擅长以“书中书”的形式,邀请小读者去冒险,这能极大地弥补科普绘本较为缺乏的互动性。比如在《穿越寒武纪珊瑚礁》《穿越侏罗纪原始森林》等书中使用的手法,均为故事的主人公发现了一本奇妙的书,而后穿越到书中的世界,去体验书中介绍的知识。这种邀约式的形式,对小读者来说极具吸引力,就像是为读者推开了一扇门,但读者进不进去,则由读者说了算,可以说是做到了儿童本位,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读者。

陈振盼的用心之处并非仅有这种独特的“进入”。“书本”对于主人公探索世界的旅行中还发挥着“地图”“词典”的作用,可想而知,如果“书本”在故事主线中的作用仅是“携带”的话,那就显得逊色多了。在陈振盼的画笔下,开头和结尾形成了完美的闭环,开头是主人公发现书,在书中体验非凡的探秘之旅,结尾时书又被下一个读者发现,一段新的旅程即将开始。这样巧妙的安排,让人意犹未尽,笔者翻到最后一页的第一感受就是——翻回去,再读一遍!

(四)精心设计辅线,多线讲故事

陈振盼的每一本书虽然都有不同主题,但究其本质,均是在诠释永恒的主题——穿越时空。他擅长使用辅线,在主线之外,丰富的辅线就像是枝叶,辅线越丰盈,则作品密度越大。比如在《穿越侏罗纪原始森林》中,当主人公读到红杉树的祖先出现在侏罗纪时,车窗外出现了恐龙,文字里却没有交代,形成了图文合奏的效果。而当主人公读到红杉树在罗马帝国时期就已发芽时,主人公则坐在了两个罗马人中间。等主人公走出地铁时,冒险正式开始了,小松鼠出现了,小松鼠陪主人公经历了这次冒险。冒险结束时,小松鼠与主人公告别,读者被拉回了现实。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不,当第二位小读者进入书中的奇妙世界时,小松鼠又出现了!陈振盼把游戏书所具有的互动和重复特质带入了科普绘本中,也由此让“硬核科普”变得柔软。

他的这种巧思在《万有引力》里也体现得恰到好处。读者会注意到,开篇刚剥开的香蕉还很新鲜,但翻到最后,小孩子手里的香蕉已经长满黑斑。这根香蕉作为道具,在书里的每次出场都被作者赋予了“阐述时间”的使命,这也是精妙的故事辅线。

(五)不断突破舒适圈,给读者带来惊喜

从这五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陈振盼的自我要求极高,他在不断突破创作界限,所以才有了《万有引力》令人拍案叫绝的逆向思维。笔者在读陈振盼作品时,是按照出版顺序依次阅读的,对其风格变化有明显感受。直到翻开《万有引力》这本书的前两页时,还以为陈振盼会继续以海边小男孩为主人公展开。画面一开始是在海边,难道要在海底探险吗?小男孩的披风会是重要道具吗?

答案均为否。全书主要元素竟然只剩下沙滩玩具,场景发生在宇宙中。《万有引力》不光在画风和元素上有了突破,更大的突破还在于陈振盼对文字的大胆尝试。在早期作品中,陈振盼在文字上没有突破科普绘本的创作边界,也使用了大段文字来介绍科学知识,这些文字不管是陈述具体的事实、数字、知识,还是服务于故事的起承转合,均背负着完成科普任务的使命。而到了《万有引力》这本书则不一样了,这本书也是常规的绘本页数,但文字量很少,最多的一页只有15个字,最少的一页竟然只有两个字。对孩子来说,万有引力这类物理原理显然比化石之类的有形物体更高深,难道不是越晦涩的道理,就越要用更多文字来阐释吗?当然不是,大道至简,提炼重点,《万有引力》就是绝佳证明。

三、陈振盼作品带来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陈振盼的作品除了能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让孩子们看见天地之美、万物神奇,放大孩子的人生格局外,对科普绘本创作者和出版从业者来说,也是极好的学习和借鉴。笔者总结如下:

(一)创作科普绘本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对科普题材的诚挚热爱,是陈振盼作品最重要的关键因素,因为这份热爱,才会有踏实研究与实地考察,加拉帕戈斯群岛、科罗拉多大峡谷都曾留下他的足迹。陈振盼把那些宽广天地带给他的震撼用画笔和文字去呈现、记载,然后精准地做进了书里。当我们打开他的作品,就仿佛置身于难以涉足的宽广天地,切身感受到那比人类历史要古老得多的远古世界。他在一次采访中曾说,这些自然故事使他着迷,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因为自然界的所有成员,包括人、动物、植物以及地球自身都有一个共同的故事。这种宏大的世界观,通过其作品,传给了更多人。

(二)创作科普绘本要坐得住冷板凳

读陈振盼的作品,我们除了叹服其创作功底深厚、构思巧妙、视角独特外,还应该读出他的严谨认真。在创作《大峡谷》时,陈振盼光做前期研究和阅读资料就花了一年时间,还要去实地采风写生。艺术家挑战科普题材,更需要克服知识难关,需要吸收大量知识,去经历“从空白到繁复,从繁复到精简”的求索过程,需要填补大量的知识漏洞,克服可能存在的畏难情绪,需要在虚实之间找到巧妙的平衡点,求得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的兼而有之。这样的冷板凳难坐,却很有必要。

(三)科普绘本也要重视故事

爱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陈振盼曾说,故事是最好的教学工具之一,好的故事有黏性,能让读者反复记忆,产生共鸣。陈振盼在创作时,对故事非常重视,他擅长用画面讲故事,用文字讲科学知识。通过画面的前后逻辑和文字预设的悬念,推动读者去翻页,这也正是绘本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在陈振盼看来,故事和科学知识之间也要有平衡,两者不分伯仲,共同合作,搭建起联结读者的桥梁。

(四)启发思路,立足本土

中国原创科普绘本处于起步阶段,创作空间极大,有很多领域需要细分创作者去深耕挖掘。仅以陈振盼多数作品所关注的地质领域为例,地域辽阔的中国拥有丰富的地貌特征,从青藏高原到喀斯特溶洞,从雅丹地貌到莽莽平原,从曲折海岸线到盆地丘陵,均值得去挖掘和讲述。当然,我们绝不能仅是照搬陈振盼的作品风格和呈现模式,否则容易落入邯郸学步、拾人牙慧的不堪境地,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他面对这类题材时的独特视角和呈现方式,以及举重若轻的态度。

很少有一本书能彻底解决生活中真正面临的问题,但每一本优秀的图书都是一扇小窗,透过这扇窗,我们能获取到源源不断、滋养生命的甘霖。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多少都患有“自然缺失症”,年幼的孩子尤其如此,陈振盼却用作品把遥远的大自然搬到了孩子们眼前。当中国能涌现出几位陈振盼这样的创作者时,原创科普绘本就迎来了真正站起来的那一天。

致谢:本文的写作得到了焦东雨先生的帮助,特此感谢!

注释:

①《大峡谷》为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9 年版,其他四册均为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8 年版。

参考文献:

[1] 王欣婷,陈振盼 . 好的科普书籍要有好故事 [EB/OL].(2020-08-10)[2021-01-22]. https://mp.weixin.qq. com/s/DG_SnUxqKknEAzQZPGIkMw.

[2] 焦东雨 . 一位画家进校园带来的美好故事 [N]. 中国教育报,2019-04-08(11).

[3] 陈振盼 . 大峡谷 [M] . 邱亮,田丽贤,译 . 武汉: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

本文转自《科普创作评论》2021年第1期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