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改编任重道远
近日,《三体》动画在B站播出,打响了科幻IP“三体”系列影视化改编的“第一枪”。该剧上线首日破亿,创造平台在线观看人数新高的市场热度,反映出观众对经典科幻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的极大热情。然而,随着剧集内容的展开,这部作品的口碑却迎来了持续下跌,豆瓣评分从7.2分下降至6.3分,更有超过半数的观众给出了差评。
实际上,科幻IP的影视化改编并不容易,甚至一度是创作者们屡屡“翻车”的“重灾区”。此次《三体》动画的口碑走势再一次印证了中国科幻IP改编之路的任重道远。从未上线时的翘首以待,到开播后的褒贬不一,《三体》动画虽然“高开低走”,但也给审视当下中国科幻IP的改编路径提供了窗口,为同类型的创作沉淀了经验和启示。
打造中国式科幻,动画改编的得与失
《三体》动画所改编的“三体”IP,是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中国原创科幻IP。其在影视化过程中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展现出了丰富的中国元素。这部作品延续了原著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蕴,尝试透过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去理解宇宙和人类存在,传递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是《三体》动画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也是较之于以往诸多科幻作品迈出的重要一步。
除了对中国风格的彰显,《三体》动画在场景搭建和特效制作等方面同样下了不小的功夫。创作团队对于视听影像炉火纯青的掌控力,更让整部作品在镜头设计、场景转换以及叙事节奏等方面有着不少的亮点。除了一些复杂场面的调度和部分人物肢体动作的僵硬等细节问题,这部作品呈现出来的视听水准整体尚佳。
可以说,《三体》动画在宏观层面构建出了大的故事格局,微观层面也用顶尖的视听技术和手法进行了精心雕琢与打磨。但是,这部作品之所以出现口碑上的两极分化,问题的一大症结在于“中观”层次上的意义弥散。这种“弥散”体现在故事剧情与原著情节设定的脱离。《三体》动画的故事从原著的第二部讲起,大篇幅使用字幕概述故事前情,叶文洁等核心人物也因为剧情的删减而变得脸谱化。这既招致了“原著党”的不满,同时也让部分观众始终难以进入故事情境,或是迷失在“摸不着头脑”的剧情之中。
此外,《三体》动画还陷入了“炫技”的泥淖,致使故事欠缺足够的叙事逻辑和意义深度。动画每集内容篇幅在30分钟左右,理应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做到扎实紧凑,其却在原本有限的篇幅中塞入了一堆与主线剧情关联不大的动作场面和“奇观化”的视觉桥段,包括ETO刺杀罗辑的追车戏、ETO幸存成员的集会仪式、罗辑抵达面壁者会议的铺垫等。这些密集的感官刺激虽然能够调动观众情绪,但却大大压缩了内容的信息量,使得整部作品呈现出肤浅空洞之感。
科幻破“壁”,既是“技术活”也是“脑力活”
科幻IP影视化改编的目的在于打破科幻圈层的“壁垒”,将原本相对小众的科幻内容通过影视这一大众艺术走入社会主流视野之中,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科幻世界的巨大魅力。但是,科幻破“壁”并非易事,其不仅需要过硬的影视技术,也十分考验创作团队基于科幻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能力。此番《三体》动画口碑的分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在“技术呈现”与“内容创造”之间的顾此失彼所致。
作为一门“技术活”,科幻IP的影视化改编对视听技术有着极高要求。当下,科幻IP的主要来源是科幻小说,在这种以文字为媒的艺术形式里,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包裹于高度抽象化的文字之中。无论是对于外星文明的幻想,还是未来科技的想象,这些远在“人类日常经验”之外的事物,都需要借助于制作水准远高于一般影视作品的特效手段进行呈现。无可厚非的是,《三体》动画凭借高质量的视听技术,较好地还原了原著的一些“名场面”。不过,对于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而言,仅仅是精巧华丽的外壳是远远不够的,值得推敲的故事剧情、人物和内涵同样不可或缺。
也正因为如此,科幻IP的影视化改编同样是一门“脑力活”。创作者将科幻IP转化为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进行内容的复刻和转译,而是需要根据影视艺术的创作规律进行深度的再创造和再阐释。一方面,科幻IP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的转换,要对原著结构、叙事和人物角色进行合理调整。《三体》动画的原著多达90万字,受制于内容篇幅等因素,其选择从第二部原著的故事切入,却在无形中给未曾读过原著的观众设立了较高的观看门槛。
另一方面,对故事内核的诠释也是科幻IP影视化改编的一大重点。对于人性和社会的反思,是一部优秀科幻作品必不可少的内核。能否在改编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和理解原著的内核,并准确传递其中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和批判精神,成为衡量改编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而从《三体》动画已播出的剧情来看,其由于删减了大量主干情节,反倒模糊甚至偏离了原著的内核,也难怪有不少观众不买账了。
讲好中国故事,科幻IP改编要走出自己的路
在国产影视市场中,科幻题材是尤为稀缺,却又备受关注的类型之一。在市场供给关系不平衡的现实情况下,基于科幻IP改编而来的影视化作品成为了重要的供给源。这些作品既承载了观众对于国产科幻影视作品的期待,更承载了彰显中国风格、讲述中国故事的使命,这也要求中国科幻IP的影视化改编必须要走出自己的路。
不可置否,《三体》动画在一定程度上迈出了“中国式科幻”的新步子,其在人物形象和场景设计上都尽力凸显了中国元素。例如,罗辑、史强等主要角色的形象、动作和思维,带有着典型的东方特征,作品中呈现的生活场景等也充满着中国符号和元素。但是,其在骨子里却杂糅了“好莱坞”风格。无论是其情节中密集的感官“爽点”,还是对于外星文明入侵地球和正邪对立的简单故事设定,均暴露出了其较为明显的改编套路。
实际上,对于中国科幻IP的影视化改编而言,不能单单地把中国风格和气质作为故事的“背景板”,而要将带有中国价值的思考融入作品的底层逻辑之中,传递出对于人类、世界和宇宙问题的中国哲思与洞察。此外,中国科幻IP的影视化改编要走出自己的路,还需要进一步搭建高度自主且成熟完善的工业化体系,从而更好地把控剧本改编、资金运作、拍摄制作、宣传发行等诸多复杂环节,力求让每一个创作环节都能够忠于原著内核,为作品注入中国价值、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