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侦探推理

个人对叙述性诡计的分类建议

发布时间:2021-08-15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130次

  很早之前写过一篇关于叙诡影像化的文章,这里讨论一下叙述性诡计迅速简单的分类方法,和我之前对于密室分类的方法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有人把时间、地点、年龄和性别等等元素拎出来作为叙述性诡计的要素来对待,我个人觉得这种方法虽然详细却略显麻烦。

  就像我以前所认为的,叙述性诡计是借助诸如文字、图像和声音之类的道具来达到欺骗人类的心灵的目的,将一件事物误认为另外一件事物,这是一件很唯心的事,对于相信的人而言才会起最大的效果,就比如说童谣杀人的长篇小说里,推理的老饕就会识童谣而认凶手,但越是期待的内容就越容易落空,这是墨菲定律告诉我们的,所谓偏见里蕴含着真理,推理作者则是相当会使用这套法则的人。

  哪怕是味觉和气味也是能用来作为作为人类判断一件事的依据,那便会有漏洞可钻,尽管现在人对自己的鼻子和舌头不敢全然依靠,可人对狗的鼻子是相信的,对仪器的检测也是很难质疑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不信,归根结底仍然是相信自己的理智和情感。理智诞生于情感,而情感却是所有人的软肋。

  假如你走在街上,一个人从后面拍了一下你的肩膀,那么你很自然的会认为是有熟人和你开玩笑,这就是人的情感在起作用,同时有那么多可能性摆在你的面前,你却排除了其他答案,所谓的经验会让人回头去找一个应该存在却不存在于那个现场的人。然后小偷就会在你恍然的一瞬间拿走你的钱包。

  这便是我分类的叙述性诡计的第一种,现实中存在的或者可行性高的诡计,哪怕是给蟑螂为米粒不也是人类对虫子实施的一种致命的诡计吗。第二种也呼之欲出,那就是文字中存在的诡计,如果说现实是借情感起到了隔山打牛的作用,文字的诡计是专门针对读者实施的,所有的信息作者会在作品中告诉读者,却依然让读者上当。这是一种持续的作用,需要长期的专注,而人们的专注力真的很有限。

  举个例子,书中写到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手机放在口袋里,外边连着耳机在听音乐,一只幕后黑手出现了,用剪刀剪断了耳机线,你会以为是手机不见了吧,作者却告诉你不见了的是耳机。第一种诡计警觉性高的人也很容易识破,可为什么直觉在这里偏偏失去了作用。因为读者代入作者笔下的人物的时候,会部分遗失自己的情感,而代入书中人物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作者利用大量的伏笔和线索来捏造的。耳机线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也许后面会有很好的答案来解答人们心中的疑惑。可是没办法让所有人捧起书就接受设定,放下书就不认为扯淡了。不接受设定你就看不下去,但是眼睛离开书,你的情感就立刻离线了。这种操作的成功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艺术来源于生活就是这么一回事吧。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人要让你哭,他让你切辣椒和让你看言情剧的区别。可人们没几个会觉得自己看言情剧掉眼泪是不真实的,这不是最大型的叙述性诡计吗?明明那些故事都是虚构的,即使是真人真事也经过了某种程度的无伤大雅的改编。

  那么第三种叙述性诡计则是两者的混合,既有部分的真实,也有部分的虚假。网上的鸡汤文大部分如此,有人说博士群里在讨论自由落体的液体从很高的地方掉下来能不能砸死人,群里一个读书不多文化不高的人说了一句,你们没淋过雨吗?想必诸位应该看过这个故事吧。请问,为什么你第一眼看这个故事的时候轻而易举的相信了,大部分人跟博士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潜意识里或许认为博士没什么了不起,甚至于在专业知识上也没多么厉害。但对博士群体而言,那个小透明怎么可能混在一个博士群里,这是对自己专业性的侮辱。

  现代社会,除了人之常情以外,也有些个人体验是和大众信念背道而驰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别人的专业有着正确的认识,有一个笑话说世界上有10种人,一种是懂二进制的一种是不懂的。怎么办,其实没什么好的办法,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会。要么信要么不信,而小说里的叙述性诡计只要能骗到一半的人就相当成功了。玄幻小说里不是还经常有四十米长的大刀吗,抗日神剧不也有九岁死在日本鬼子手下的爷爷吗,前面一个读者可以接受,后面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无法接受。所以得为第三种诡计设置一个被骗的标准体,满足条件的人就很容易带沟里了,这是阳谋,前面两种都是阴谋,在你不熟悉的领域想避免被骗,唯一一个土办法就是学习。

  那么我对叙述性诡计的定义是很宽泛的,分别是以下三种:

  ①现实中存在的人或物;②仅仅在虚构中存在的人或物;③以上两者的结合:薛定谔的情感。

  ①是利用你的真实情感和自然选择来诱导或者利用,②是作者按照故事发展安排逻辑,排除解答,这种情感是人为捏造的,②③的载体都是故事中的人,对应现实中的人,这种对应存在着选择性。说明叙述性诡计也存在着选择性。有些人看着后宫漫画能学会把妹,但这是人人都能学的会的吗?劝你不要学,会被打死。

  研究叙述性诡计本质上就是在研究人的心是怎么运作的,情感是大脑里灰色的脑细胞在闪烁,我们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为什么我们总是比小说里的坏蛋笨一些,而侦探又比凶手更笨一些,更不用说勤能补拙的作者了,这不是聪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因为人不是机器,所以才会被骗。这才是神给人类最大的恩赐!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网络侦探推理小说创作迎来新风口

    侦探推理小说、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可以说是纸质图书时代最重要的几种通俗文学类型。而进入网络文学时代之后,言情小说除了原本的都市、校园等传统题材之外,还衍生出...[详细]

  • 科技理性时代的文学“出圈” ——以侦探推理小说为

    科学文化本身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当较为专门化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家从教科书里“出圈”从而进入大众文化领域的时候,还是带来了一些反差的谐趣...[详细]

  • 跟《文心雕龙》学写作

    《文心雕龙》就是这样的经典,它所蕴藏的写作智慧远未被发掘出来。人们的日常离不开写作,可上到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读过这本书的并不多。这本书是古人写作方法和技...[详细]

  • 君芍《青女》:悬疑推理小说何以“中国风”?

    君芍的古风悬疑推理小说《青女》从2022年11月7日在“豆瓣阅读”开始连载,一直到2023年2月5日全本完结,期间一直在“豆瓣阅读”的悬疑小说排行榜上处于高票领先位置...[详细]

  • 小说的形式与内容一样重要

    一个作家编故事的能力再强,如果没有拓宽文字表达力——更不要说文学和文化——即使作品中也不断触及到了文化层面的东西,但对这种文化的认知,却从未脱离传统文化的窠...[详细]

  • 内田康夫《户隐传说杀人事件》

    故事的开始发生在昭和19年户隐的一个小村庄,一个因为侥幸受伤而躲过兵役的男子成为小村庄的壮劳力,他利用自己年轻和体力帮助村中丈夫服役的妇女干些重活,在好色贪婪...[详细]

  • 横沟正史

    横沟正史(1902-1981),日本推理文坛泰斗,与松本清张、江户川乱步并称为“日本推理文坛三大高峰”。1948年凭《本阵杀人事件》获得第1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一跃成为超...[详细]

  • 横沟正史《恶魔吹着笛子来》

    故事简述:昭和二十二年,震惊东京的“天银堂”事件发生,作案人以疯狂的手法杀害所有店员和顾客只是为了抢劫珠宝,50天后,英俊潇洒,风度翩翩的椿英辅子爵自杀了,留下年轻美...[详细]

  • 日本推理小说家——有栖川有栖

    有栖川有栖是目前活跃于文坛的人气推理作家,现任“新本格推理作家俱乐部”会长,与绫辻行人和法月纶太郎并称关西三大推理小说作家。他毕业于日本同志社大学法学系,大...[详细]

  • 有栖川有栖《马来铁道之谜》

    以作者第一人称加上临床犯罪学家火村英生为主角组合、有栖川有栖的国名系列推理小说一直以来备受读者好评,但这个系列却以短篇为主,长篇作品并不多见,这部《马来铁道...[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