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外国名著

迦尔洵《棕榈》

发布时间:2021-07-14 来源于:网络 作者: 胡鸣远 点击数:

迦尔洵《棕榈》作品提要

  一株生长在植物园里的巴西棕榈,不甘心老死于温室之中,渴望自由的天地和蔚蓝的天空,于是不顾一切地拼命生长,等到终于冲破温室的玻璃时,却发现外面的世界不是它想象中的那样。最后它在严寒中冻死,被扔进了后院。

迦尔洵《棕榈》赏析

  《棕榈》写于1879年,这是一篇寓言式的作品。迦尔洵早期深受民粹派影响,思想激进,热爱自由与真理。他同情民粹派,热烈追捧他们的政治主张。然而随着民粹派的演变,迦尔洵对他们的政治策略,尤其是暗杀等恐怖活动,逐渐产生了怀疑;当时俄罗斯社会令人窒息的政治环境和沙皇政府对民粹派的血腥镇压,又使他遭受了严重的刺激。他看不到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不知祖国将去向何方,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就充满着悲观与迷惘。

  这篇小说深深浸润着迦尔洵式的悲观主义。作品一开始,他便将温室描绘成一座漂亮而令人窒息的监狱———“透过透明晶莹的厚玻璃,可以望见被禁锢在里面的各种植物。尽管温室巨大宽敞,里面的植物却十分拥挤。它们盘根错节,交缠纠结,互相争夺水分和养料。”南国来的棕榈不愿意一生被囚禁在这监狱之中,它向往外面的碧蓝的天空和自由的天地。它长得强壮而又美丽,比所有的植物都要高;它孤独又自傲,鄙视那些庸俗不堪的低矮的蕨类植物,它们满足于过着每天被灌溉饲养之后,混吃等死的平庸生活。而那些植物也对它的追求不以为然。这些都使棕榈非常郁闷,更迫切地要离开这个温室,去广阔的天空呼吸新鲜的空气。为此它不惜一切,哪怕树枝被压弯,叶冠被摧折,温室的铁条刺进身体,它也要顶破禁锢在头顶的温室的玻璃。最终,凭借着这股顽强的精神,它终于成功了。然而,它一直向往的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呢?———浑浊不清的苍穹,单调乏味的景色,植物园肮脏的后院……冷风驱赶着灰蒙蒙的奇形怪状的云朵。周围的树木已经光秃秃,“变成一些丑陋的难看的尸体”。而棕榈因为习惯于温室中的生活,根本无法适应外界恶劣而又复杂的气候,它找到的所谓自由,却全然不是它所想象的那样光明。更可悲的是,当真相大白时,它已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的生活,等待他的只有死亡。这一场斗争,棕榈胜利了,但却为胜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毁灭。

  棕榈的身上体现着迦尔洵式的气质,这种气质在19世纪后期的知识分子中普遍流行着:豁达磊落,热爱自然与生活,抗拒一切丑陋和邪恶,同时却又敏感而脆弱,为世界的缺陷和人们的缺陷而忧伤,在自己的灵魂中体验着别人的痛苦,看见别人哭泣,自己就流泪,看见病人,自己就生病,看到暴力,就觉得是在摧残自己,别人意识不到或者习以为常的时候,他却深陷在痛苦中。他曾经在致友人的信中说:“写出来的东西好不好,这是另一个问题。然而我实际上是仅仅用我不幸的神经来写作,每个字母费去我的一滴血,这决不是夸大其词。”

  如果说温室象征着俄罗斯社会的话,那棕榈就是当时迦尔洵所支持的民粹派革命者。然而迦尔洵虽同情革命和革命者的政治主张,但是革命的暴力和当局的残酷镇压却让他感到极度的失望和迷茫。他赞美棕榈,它不屈不挠的,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斗争精神读来令人感动,但是,这样坚强的意志与不懈的斗争,换来的又是什么?他将这种迷茫和失望写进了小说之中,而且日益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些问题已超越了文学所能承载的负荷,而深入到思想和哲学领域,无上限地探讨着祖国的命运和人类的心灵。迦尔洵和19世纪所有的俄罗斯文学家一样,备受孤独与苦难的折磨,他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边和邪恶专制的帝国抗衡,一边却又不切实际地生活在自己臆想的理想生活中。他们受到统治者的打压,却又不为真正的社会底层人民所理解,这样,他们的悲剧无疑是毁灭性的,正如那棵顽强而又孤独的棕榈。最终,在黑暗的俄罗斯社会和自身病痛的双重打击下,才华横溢的作家迦尔洵在精神错乱和莫名的忧郁绝望中从寓所跳下身亡,年仅33岁。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