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城堡》
《城堡》
作者:(奥地利)弗朗茨·卡夫卡
成书时间:1926 年
类别:长篇小说
版本推荐:武汉大学出版社版
卡夫卡的《城堡》与他的另两部长篇小说《审判》及《美国》合称“卡夫卡三部曲”,它们看起来都荒诞不经,而《城堡》更富于“卡夫卡式”的构思和语言风格,故把它列为代表作提出来。
卡夫卡(1883~1924)的出生地是布拉格,身上带着纯种犹太人聪明的血统。父亲是一个半行乞的屠夫的儿子,白手起家,故在家中专横如暴君,任意虐待妻儿,所以卡夫卡自小心里充满恐惧感,敏感成性。加上他作为布拉格讲德语的少数人的一分子,更造就了他无边无际的孤独,与世无争,他一生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怕婚后打破孤独的生活。
迫于父亲的压力,他学法律,后入一家私人保险公司任低薪职员,一直湮没在人群之中,加上肺结核病的侵扰,使他成为一名自由作家的梦想至死未能如愿。
卡夫卡业余创作的大部分作品在他生前一直锁在抽屉里,少量面世的短篇小说还不足让他一鸣惊人,因为当时的人们远未有能力体验卡夫卡独特而奇怪的荒谬感。他因病死后遗下大量手稿,在遗书中他委托他好友布罗德将其所有作品“毫无保留地,读也不必读就统统予以焚毁”。万幸布罗德自作主张将卡夫卡的遗稿保存下来,整理出版,这一次明智的“背信弃义”使我们今天依旧能一睹卡夫卡这位文学大师一生勤奋的成果。
二战之后,世界在废墟上重建所带来的人类心灵深重的阴影,使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30 年前死去的无名作家卡夫卡,他及其作品在西方世界掀起了一股热潮,人们像投票选举政界要员一样把他列为现代派小说家的第一候选人。
和卡夫卡的其它小说一样,《城堡》没有唯一正确的解释,解释权授予了每个阅读者,这来源于这部作品的多义性。表面上,这作品的故事再简单不过了,一个土地测量员K来到一个村庄,想进入管辖附近地区的伯爵居住的城堡,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摊上一切也没能达到目的。《城堡》所具有的荒谬、虚拟,无明确的时代地理背景的特征使它抹上很浓的寓言色彩,也使无论评论家还是普通读者都能够获得不同的结论,《城堡》究竟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这终了还是一个难解之谜,有人说它表现的是“人试图进入天国而不得的痛苦”;有人则认为它集中反映了卡夫卡本人的精神世界的荒诞,孤独与恐惧;有人则结合写作年代背景,说明城堡实际上反映了奥匈帝国官僚体制与大众的鸿沟,更有论者以为,《城堡》和《审判》、《美国》的主题相同,即“人们所追求的真理,不管是自由、安定,还是法律,都是存在的,但这个荒诞的世界给人们设置了种种障碍,无论你怎么努力,总是追求不到,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在《城堡》中,“城堡”是最大的谜团,它与主人公K的目标总是若即若离,也正因此,能够激起人们相当的阅读兴趣,其中的人物如CC伯爵,以至于克拉姆部长等都神秘莫测,足以见卡夫卡这位小说家的天才的智慧。
内容梗概
土地测量员K在一个冬夜到达了一个村子,他要前往村子附近的那座城堡去执行公务,彼时,城堡笼罩在夜色之中,如同一片空洞虚无的幻景。他前往客店投宿,客店老板对他的到来有点不知所措,他无房间出租了。勉强安顿下来后,来了位年轻人,告知K,每个进入城堡的人都必须得有一张许可证,K于是开始为此而奔波。他被告知这得去找城堡里的伯爵。
第二天,K走向城堡,可他无论如何一步也没有靠近它,只好又去寻找投宿点,无奈总被拒之门外,他只好搭上雪橇前往客栈,在那里,他遇到了两个自称是他的助手的人。他们一起和城堡里的办事机构用电话联络,请问何时能上城堡去,对方回答:“任何时候都不能来。”这时,来了一位叫巴纳巴斯的人,他是城堡的信使,K对他很快抱着极大的希望,指望着能通过他和城堡接上线,巴纳巴斯给他带来了城堡来的信,然而此信对他的到来依旧采取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事情依旧毫无转机。K和信使一道去了他家,其妹随后又十分亲昵地把K送进了一家旅馆,在那里K获知城堡的头面人物克拉姆住在那里,K于是无论如何也要住下,以伺机向克拉姆陈情。
在旅馆的酒吧里,K认识了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K顿时使出浑身解数试图靠近弗丽达,然而旅馆里的人不停地添乱,助手们则在一旁窥视,使他无法和弗丽达亲密地谈一谈关于克拉姆。他甚至用与弗丽达结婚的许诺想换得跟克拉姆谈一次话的机会,可弗丽达终于坦白,她办不到,她和信使一样,是个无关紧要的小人物,她早已失宠了。
K去见村长,村长告诉他,他们根本用不着土地测量员,只因城堡里不同部门彼此封闭,造成了一些差错,而且他确实也曾在几年前收到一个招聘一位土地测量员的公文。然而他无论如何找不到那张可以证明K来得合法的纸片儿。村长对早先克拉姆的来信的意见是,那不过是一封私人信件,只不过是克拉姆本人的关心而已,不代表城堡的意志,K感到受骗上当了,但他依旧决意要求得到他应得的权利,那就是找一个住处,安顿他和弗丽达的新家。
客栈老板一心想赶走K,K临走前,又从老板娘那里听到了关于她和克拉姆陈旧恋情的回忆,这使K感到很不舒服,因为他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
这时村里学校的教师奉村长之命前来,允许K带家眷住进学校任看门人,同时他也强调,学校并没有发现需要一个看门人。K拒绝了,可弗丽达坚持要K接受它,她说不如此他决找不到一个能使她这个当未婚妻的不感到害臊的地方,城堡仍未给K任何温情。
K踏雪来到旅馆,他还不死心,一心想要赢得哪怕一点儿希望见到克拉姆,女招待说这会儿克拉姆正准备离开旅馆,雪橇已在院子里等着他,K二话没话,守到雪橇边,喝着白兰地等克拉姆出来。一如既往,出来了一位老爷,告诉K:“不管你跟我走或者留在这里,你都不会见到他。”这下子K可以自由自在地等下去了,一种无聊与失望的自由。然而他一旦撤退,周围人的神色举止里就表明克拉姆就这一当儿脱身了,只因为克拉姆不愿意和K说话。那位老爷公布了自己的身份,他是克拉姆的秘书摩麦斯,他拿出一份会谈记录,向K指出这是引K走向克拉姆的唯一道路,但首先K必须接受一番苛刻的审查,K觉得不可忍受,于是他们两人大笑着分别了。
信使巴纳巴斯又带来了克拉姆的一封信,克拉姆赞赏了一番K及其助手的测量工作,这使K困惑不已,他清楚至今为止他们从未干什么测量工作,只是在等待争取城堡的许可。K开始怀疑信使的可靠,但他仍托巴纳巴斯带去一个回音,申诉自己焦灼地渴盼见到克拉姆一面的心情,甚至只讲10 个字,他也可以照办。
回到他和弗丽达的新居——学校里的一间大教室,两个助手不停地淘气,争食物,瞅准机会睡到唯一的稻草垫子上去,K和弗丽达的生活并不安宁。第二天,学校的女教师来了,她十分吃惊,继而不断地责骂K,K几乎像个劣等动物一样被欺辱,可他决不接受校方的解职通知。他迁怒于两位无用的助手,宣布辞退他们,助手们施出浑身气力哀求K,弗丽达认为不可这样对待他们,否则K将永远见不到克拉姆了,他们继续忍受一切作弄和差遣。
K和弗丽达也更加恩爱了,他们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对方,这已远离了K的初衷。弗丽达鼓励K不要丧失信心。
K上信使家打探消息,信使的姐妹奥尔伽和阿玛丽亚总向K暗示她们的倾慕之情,可K只知道更重要的是信使,是信使的工作让他来到他家,而非男女情事。而后在和她们俩的闲聊中,K被警告巴纳巴斯可能从未见过克拉姆,而且他总是给K带来那些搁了好些日子,失去时效的信。就是克拉姆本人,也是可疑的,在村人心中,他有种种被想象出来的面目,人们把自己闹得迷迷糊糊的。奥尔伽又告诉K,城堡里的官员如同暴君,他们可以随时瞧上村里的任何姑娘,给她们写下流无比的信。他们的谈话离正题越来越远,奥尔伽讲起了阿玛丽亚因为拒绝城堡里另一位大官员索尔蒂尼的求爱而遭受的不幸,他们全家都被迫接受了一种几乎整天无所事事的刑罚,城堡强制他们退出社会生活。奥尔伽提醒K,不要指望任何一位有同情心的官员为他说话,因为政府才能行使权力。而巴纳巴斯经手为K送信,实质上不过是让这一家人不露痕迹地再受恩宠,对于K,全无意义。这场繁冗而推心置腹的谈话被K的一位助手打断了,K很快意识到弗丽达和另一位助手呆在家里,他带上一枝藤条回去了。
果然,另一位助手告诉K,弗丽达受不了K去勾搭巴纳巴斯的姐妹,她和K的那位助手达成协议,背叛K。巴纳巴斯出奇不意地又跑来找K,兴冲冲地通知他,克拉姆的主要秘书之一艾朗格要和K 当面谈一谈。K和一群人一起等候在漆黑的旅馆门口,K被最先领了进去,但艾朗格却睡着了,K只好等着,这样,他又重新见到了弗丽达,他们在一起争论忠实与不忠实,而非爱情。弗丽达坦然告诉K,她已和K的那位助手同居一室,而K则十分平静地回敬她,认为弗丽达相继失去了克拉姆的情妇以及K的未婚妻这两种身份之后,实际上也失去了她的魅力。弗丽达似乎被他说服了,可那位助手一旦出现,弗丽达就改变主意。她说:她决不能再回到K身边接受他的折磨。
小说就在此处其然而止,卡夫卡未写完它,后世及研究者预计的结局是:
K弥留病床之际,城堡终于来了通知,允许K留在村子里,但不许进入城堡,K永远不可能到达那里,一直到死。
精彩篇章推荐
1.第一节K初次靠近城堡的一段儿,写得极富于迷幻色彩,城堡由黑暗空无而华丽辉煌,但最终剥落了它的色彩,变成了一个杂乱无章,脏兮兮的村镇,K无论如何走不到那里。这恍如魔方的叙述方式让人一开始就如入迷宫。
2.第四节K与弗丽达的交往过程,K因无法与城堡取得联系,焦燥不安,他不得不通过女人,通过性,实现他的现实目的,这是卡夫卡式的无爱情的恋爱片断,主人公在极度迷茫的状态下,随便任何选择都是救命稻草。
3.第八节K从女招待口中得知克拉姆正在旅馆里并很快要离开,我们的心变得和K一样激动,希望在即了,这样小小的高潮往往是《城堡》吸引人继续阅读的缘由,卡夫卡的聪明正通过这些无望的转折反映出来。
4.第十二、十三节K和弗丽达在学校里的遭遇一段,他们处处被捉弄欺辱,尴尬处境,作家把这处理得像一场舞台剧,那些丑角儿的表演淋漓尽致,十分可读。
5.第十五节K与巴纳巴斯之妹奥尔伽的一席谈。实则是在这里揭示整个城堡的真相,城堡及与城堡有关的人物都有某种虚拟性,可能并不存在,城堡体制的腐朽与丑陋也在这漫长的谈话中一层层地揭开它的面纱,这是《城堡》一书中相当富于启示录式效果的章节。
精彩语言辑录
△K知道用不着害怕有什么强制的纪律,这一点他不怕,而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要无所畏惧,可是一个使人心灰意悚贩环境的压力,一种使你步步走向失望的压力,一种你觉察不到但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你的压力,这些倒是他害怕的东西,这是他必须加以提防的一种危险。
△我被骗到了这里,然后又受到让人撵走的威胁。
△他也确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自由,..同时又好像没有任何事情比这种自由,这种等待,这种不可侵犯的特权更无聊、要失望的了。
△应该接近的星克拉姆,只有K,他自己,而不是其他什么人去接近他,而目不是去跟他厮守在一起,而是要不断地超越他,远远地超越他,然后进入城堡。
△事买上,他到底是顶住了呢,还是终于让了步,他自己也说不上。
这是按照远方的奇怪的命令而盲目执行的一种阴谋诡计,似乎就像这大自然的狂风一样,教你猜不透其中的真意。
△尽管前途黯淡,前途毕竟还是存在的。
(编辑:moyuzhai)评阎连科获卡夫卡文学奖:姿态意义大于价值意义
中国作家又得奖了。继前年10月莫言以中国人的身份第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不到两年内工夫,在刚过去的5月27日,阎连科又斩获一项海外文学大奖:2014年...[详细]
我体会到了通俗版《城堡》——小说《第四十圈》
就像邵丽在《第四十圈》里一遍遍提到的问题:这样一桩刑事案,过去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还是明晃晃摆在中天县城的一个死结?读完小说,谁都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放入小说中接...[详细]
菲利普·迪克《城堡里的男人》,又名《高堡奇人》
《城堡里的男人》写于1962年,并于1963年获得雨果奖。作品描写了同盟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罗斯福被暗杀而战败后,被轴心国征服和奴役的美国60年代所发生的一些人...[详细]
杰克·万斯:语言的主宰,梦想的主人
美国科幻小说作家杰克·万斯...[详细]
丹·布朗科技悬疑小说《数字城堡》
《数字城堡》(英语:Digital Fortress),台湾译名《数位密码》,是美国作家丹·布朗出版于1998年的科技悬疑小说,同时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小说里藉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角色,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