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黛西·米勒》
詹姆斯《黛西·米勒》内容简介:
年轻漂亮、天真活泼的姑娘黛西•米勒是美国富商之女,由于单纯、直率、不拘小节,无视上流社会的礼教,处处遭人非议。到欧洲游历,把一个冒牌绅士当成欧洲文明的代表而与之交往,为当地礼法所不容。后不幸染上风寒,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为自己的自由奔放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詹姆斯《黛西·米勒》作品赏析:
《黛西•米勒》是詹姆斯的成名作,也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部中篇小说拉开了詹姆斯“国际题材”类小说的序幕,继续反映他最常表现的主题:美国的天真无知与欧洲世故的对立。率真的美国人在面对有着悠久文明史的欧洲时,表现出孩童般的仰慕之情,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优雅高尚的举止和无可挑剔的品位背后的腐朽和堕落。主人公黛西•米勒的形象引起读者极大兴趣和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小说独特的叙述技巧,美国文学上还因此出现了“詹姆斯式叙述角色”之说。
小说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的故事发生在瑞士的一座小镇,第二部分的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的罗马。虽然故事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但又不是全知的叙述视角,而是通过温特伯恩有限的视角描述的,讲的都是他看到的、听说的、猜测的和揣摩的黛西•米勒的故事,因此黛西•米勒究竟是怎么样的人在读者中引起截然不同的看法。这种争议在美国读者中反应尤为强烈:有人认为黛西•米勒不足以代表美国女性,她的轻浮作派让美国人蒙羞;有人却认为黛西•米勒是敢于反叛旧习俗的新女性。节选部分是“詹姆斯式叙述角色”的集中体现,温特伯恩以浓厚的兴趣观察着黛西•米勒,他是故事的参与者,更是旁观者,但是他所听到的别人对黛西• 米勒的看法和他自己对她的看法却影响着读者的判断,因此读者应该保持自己清醒的判断力。
美国青年温特伯恩自小在日内瓦读书,他的姑母在瑞士一座名叫韦维的小镇旅行,他特地从日内瓦赶去看望她。在“三王冠”旅店温特伯恩结识了美国姑娘黛西•米勒。黛西的美貌和健谈引起了温特伯恩的兴趣,他根据自己所结识的女性来揣度黛西属于哪类女性,是天真无邪,还是漂亮轻佻?是风骚妖娆,老谋深算,还是简单无知,卖弄风情?他觉得她属于那种漂亮且爱卖弄风情的美国女郎。在闲聊中黛西跟温特伯恩谈到想去奇隆城堡的愿望,但是她母亲身体欠佳不愿去,弟弟也不愿去。温特伯恩提出陪她同去,黛西爽快地接受了,这使温特伯恩也略感意外。第二天黛西和温特伯恩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大方方地去了城堡。然而在交往中,温特伯恩发现黛西完全不顾上流社会的种种礼仪条框,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社会交往,无视身份的差异而与各色青年调情,当地的美国人都把她视为异类,以她为耻。但黛西依然我行我素。她与一个意大利青年过从甚密,她软弱无能的母亲对温特伯恩说,她觉得黛西和那个青年订婚了。然而,黛西因为和他一起在阴湿的大剧场里漫步而染上了致命的风寒,而这个青年丝毫没有愧疚之情,竟明确地说他不在乎她的生命,因为她不可能属于他。黛西临终前捎话给温特伯恩,她并没有订婚。
小说中,温特伯恩是“意识中心”,各种不同的评价都汇集到他那里。他对黛西的好奇心,对她的观察、思考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动力。这是詹姆斯对小说叙述角度的一种新尝试。他所写的小说,中心人物确实非常突出,其性格的主要特点和意识变化的轨迹非常鲜明;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甚深,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表现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细微复杂的心理反应和意识活动,既变化多端,又无不与其主要性格相符,顺应内在逻辑。他这种主张和创作实践,对后来的“意识流”小说启示很大。
追随温特伯恩的视角,读者会和他一样对黛西感到困惑不解,但是温特伯恩的判断不可能是正确与公正的,因为他获得的信息掺杂着很多先入为主的观点,给他的眼睛蒙上了偏见的色彩。这篇小说可供读者研究黛西•米勒的性格和心理,但读者更应该研究其他受欧洲影响的美国人的性格和心理,因为作品中描写的黛西•米勒就如同一面镜子,反射出看镜子的人的不同心态。所以说这是一部真正的心理小说,它揭露了旅居欧洲的上层社会的美国人虚伪的道德礼教,他们用所谓的轻佻、丑闻、调情、风骚、越轨之类的概念扼杀了坦率、开放、单纯和美丽。
小说塑造了黛西这一新女性典型。关于这一形象存在很多争议,但作者想要强调她身上有某种特质使她超越平庸而拥有近乎天使般的圣洁之气,那就是她有勇气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和行动。她认为人应该得到最起码的尊重。“黛西•米勒主义”一词,也成为美国妇女要求更大的自由和独立以及不那么严格的礼节观念的代名词。
这部小说是作者最易读也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文风清新隽永,语言优雅流畅,营造的情绪中有淡淡的哀伤,并带有一点悼亡的味道。书中的温特伯恩爱恋黛西,却又裹足不前,表现出欧洲文明熏陶下的君子面对毫无造作、不谙世故的美国女孩时内心所起的挣扎。小说对两种迥然不同的价值观进行的思索,使作品带上了一些思辨的味道。
(编辑:moyuzhai)[美国]纳博科夫《洛丽塔》
1954年,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创作了长篇小说《洛丽塔》,这本描写五十多岁的成年男子对十二岁小女孩的性爱之作,在当今评论家的眼中早已不是为性而性的低俗黄色文学,而...[详细]
[美国]波特《愚人船》
写作这部小说,花费了波特20年的时间。这部呕心沥血之作,除了处处洋溢的才情外,还蕴涵着无法简单陈说的深意。1961年小说出版以后,即被称为 “阴暗的寓言”。正如批评...[详细]
[美国]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小说的总体形式仍旧保持着写实小说的叙述方式,较具可读性。作为“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其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些荒诞不经的情节和戏谑无理的语言上。尽管如此,它们实...[详细]
[美国]辛格《冤家,一个爱情故事》
赫尔曼的妻子塔玛拉和两个儿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许多犹太人一样,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生死未卜。而赫尔曼在女仆雅德维珈帮助下,侥幸躲过一劫。...[详细]
[美国]辛格《童爱》
《童爱》采取第一人称叙事,因此,作品中的叙述者与读者仿佛直接晤面,沟通思想。仿佛作者就坐在对面,讲着那栩栩如生、真切动人的故事。辛格善于发掘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详细]
[美国]罗斯《反生活》
《反生活》被公认为是罗斯最难理解、最错综复杂的一部小说,也是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的典型。...[详细]
[美国]厄普代克《变形记》
《变形记》是当代美国小说家厄普代克一部出色的短篇小说。它最初刊载在《纽约人》杂志上,后收入一部短篇小说集。厄普代克创作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性爱与死亡,他长...[详细]
[美国]厄普代克《兔子回家》
在厄普代克的众多作品中,“兔子”四部曲最广为人知。厄普代克将主人公哈里――“兔子”的个人及家庭生活置于包罗万象的社会背景之中,客观冷静地描绘了美国中产阶级...[详细]
[美国]多克特罗《拉格泰姆时代》
《拉格泰姆时代》是小说家多克特罗用心编写出的一首既沉稳又变幻无常的拉格泰姆曲子,又是一部由许多鲜明生动的画面连缀而成的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社会的纪实...[详细]
[美国]巴塞尔姆《白雪公主后传》
《白雪公主后传》是巴塞尔姆的代表作,曾获得1972年美国“全国图书奖”。它对格林童话《白雪公主》进行改编,将其纳入了现代都市生活之中。在此,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