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外国名著

库柏《杀鹿人》

发布时间:2022-03-08 来源于:网络 作者: 陈文波 点击数: 319次

  库柏《杀鹿人》内容简介:

  18世纪中期当英法争夺殖民地的战争降临在休伦人身上时,两位白皮肤的年轻猎人——初出茅庐的杀鹿人邦波和赫里·哈里来到了“水上漂”(在船上生活的人)汤姆·哈特在明镜湖的住处。为了营救杀鹿人印第安朋友钦加哥的未婚妻希斯特,邦波在与敌人的首次遭遇战中就一击成名,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在之后的营救过程中,由于不想滥杀妇女,杀鹿人被敌人发现并逮捕。在明果人防守严密的驻地,杀鹿人想方设法逃跑,但最终都没有成功。经受了重重酷刑考验之后,杀鹿人凭借他的机智、勇敢和守信赢得了敌人的尊重,同时也获得了女主人公哈特的女儿朱迪思的芳心。在生死关头,钦加哥以及及时赶到的英国兵消灭了明果人,救出了邦波。而对朱迪思的爱情表白,不为女人动心的杀鹿人友好地拒绝了她。15年后杀鹿人邦波重游明镜湖,面对物是人非的景象,他禁不住发出了淡淡的哀叹。

  库柏《杀鹿人》赏析:

  《杀鹿人》是19世纪美国小说家库柏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之初就受到广泛欢迎。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主要围绕着四男三女的冒险经历展开。主人公邦波是个理想化的人物。他既精通印第安人的山林本事,同情印第安人,又保持着白人理想化的道德要求,注重白人的荣誉与道德约束;他虽然没有所谓的文化教养,但却有骑士风度,为人诚实勇敢,秉性正直纯良,面对明果人的酷刑面不改色,面对朱迪思的爱情诱惑能够把持自我。

  朱迪思和海蒂两姐妹,前者美艳聪慧,渴望邦波的爱情,但又爱慕虚荣,过于自负。为了爱人她可以以身赴险,却又因为爱情受挫而堕落沉沦。妹妹海蒂长相不如姐姐,但心灵高洁,勇敢坚强,带着少女特有的羞涩,渴求赫里的爱情。

  节选部分出自小说第三十章后半部分,也是小说结局的高潮部分。之前的三章,已经大肆铺叙了主人公从反抗、逃跑再到忍受酷刑的经过。在这一章里,杀鹿人的命运在不断出现的意外事件中飘忽不定,虽险象环生,但却最终安然无恙。人物性格在异常紧张的情节铺叙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库柏精心营造了一个戏剧舞台,主要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展现出了他们各自迥异的性格:朱迪思的机智、海蒂的诚实、希斯特的大胆、钦加哥的勇猛。即使是主人公杀鹿人,虽然本章描述不多,但他的精神主旨也已勾勒出来:宁可赴死也不违背“白人的天性——诚实”;至死捍卫自我的荣誉;面对生死考验镇定自若。

  不过,真正引人入胜的还不是理想化的人物性格,而是悬念叠生的情节构造。章节始于杀鹿人因为试图逃跑失败而陷入被残杀的困境,于是这注定是一场有关毅力和志勇的斗争。休伦人想用酷刑摧毁战士的意志和精神,而杀鹿人也恰恰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去展示库柏一直试图灌输的种族理念:合格的白人具有良好的天性和禀赋,他们正直、无私、勇敢,具备强烈的荣誉感和自尊心。而这样的斗争始终都被意外的事件打断:首先是海蒂无畏的营救行动,失败后则是希斯特以返回休伦特人部落作为幌子来接近并救助杀鹿人的行动;然后又有钦加哥刺杀部落叛徒的举动;最后则是英国军队的镇压。于是围绕着杀鹿人最后的生死,作者构建了一条紧密串联的情节链条,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围,将读者从一个情节节点带向另一个节点,充满了悬念感和刺激感。这也是小说在情节处理方面的显著特色,显示了库柏讲述故事的非凡能力。

  当然,作为一部早期的小说作品,《杀鹿人》也展示了小说初创时期的一些弊端。首先是无处不在的作者话语。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库柏总是不忘记自己评论者的身份,随时随地打断叙事的进程而加入自己的看法,既有对人物的评论,也有自己的种族观念的表白。人物性格完整性往往不是完全依靠人物自身的行为和语言来得到诠释,而是浸润了作者的观点:在希斯特攻击部落叛徒的言论后有作者抑制不住的赞美之词,而这种话语也打断了正常的叙事进程,延缓了叙事节奏。无处不在的评论也进一步强化了人物性格塑造的欠缺之处:不管是理想化的主人公还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在作者贴标签的话语中完成了性格的类型定型:我们几乎看不到人物性格的演变和复杂性(朱迪思有点例外),更多是一种类型化的性格展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对话过于冗长,且话语有类型化倾向。整个节选部分有近一半内容都是人物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让人觉得过于雕琢,诘屈聱牙,而且废话不少,这也使得叙事节奏大为减慢。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阵线立场分明的宣言式对话,更像是库柏自己在做长篇宣传一样,缺乏人物性格变化带来的语言的丰富性。

  当然,如果考虑到那时美国长篇小说的创作正出于草创时代,考虑到那是个充满种族偏见的时代,你就不得不佩服库柏。他将奇特的想象力融会于富有动感的故事情节之中,紧张激烈的冒险感,环环相扣的悬念,神秘的印第安部落以及诡异的大森林等,都吸引着你去猜测下一步情节的发展。这样,阅读库柏的作品,本身就成为一种冒险的体验。这也是为什么库柏的小说至今仍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美国]纳博科夫《洛丽塔》

    1954年,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创作了长篇小说《洛丽塔》,这本描写五十多岁的成年男子对十二岁小女孩的性爱之作,在当今评论家的眼中早已不是为性而性的低俗黄色文学,而...[详细]

  • [美国]波特《愚人船》

    写作这部小说,花费了波特20年的时间。这部呕心沥血之作,除了处处洋溢的才情外,还蕴涵着无法简单陈说的深意。1961年小说出版以后,即被称为 “阴暗的寓言”。正如批评...[详细]

  • [美国]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小说的总体形式仍旧保持着写实小说的叙述方式,较具可读性。作为“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其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些荒诞不经的情节和戏谑无理的语言上。尽管如此,它们实...[详细]

  • [美国]辛格《冤家,一个爱情故事》

    赫尔曼的妻子塔玛拉和两个儿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许多犹太人一样,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生死未卜。而赫尔曼在女仆雅德维珈帮助下,侥幸躲过一劫。...[详细]

  • [美国]辛格《童爱》

    《童爱》采取第一人称叙事,因此,作品中的叙述者与读者仿佛直接晤面,沟通思想。仿佛作者就坐在对面,讲着那栩栩如生、真切动人的故事。辛格善于发掘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详细]

  • [美国]罗斯《反生活》

    《反生活》被公认为是罗斯最难理解、最错综复杂的一部小说,也是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的典型。...[详细]

  • [美国]厄普代克《变形记》

    《变形记》是当代美国小说家厄普代克一部出色的短篇小说。它最初刊载在《纽约人》杂志上,后收入一部短篇小说集。厄普代克创作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性爱与死亡,他长...[详细]

  • [美国]厄普代克《兔子回家》

    在厄普代克的众多作品中,“兔子”四部曲最广为人知。厄普代克将主人公哈里――“兔子”的个人及家庭生活置于包罗万象的社会背景之中,客观冷静地描绘了美国中产阶级...[详细]

  • [美国]多克特罗《拉格泰姆时代》

    《拉格泰姆时代》是小说家多克特罗用心编写出的一首既沉稳又变幻无常的拉格泰姆曲子,又是一部由许多鲜明生动的画面连缀而成的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社会的纪实...[详细]

  • [美国]巴塞尔姆《白雪公主后传》

    《白雪公主后传》是巴塞尔姆的代表作,曾获得1972年美国“全国图书奖”。它对格林童话《白雪公主》进行改编,将其纳入了现代都市生活之中。在此,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