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柏《最后的莫西干人》
库柏《最后的莫西干人》内容简介:
18世纪50年代末期,英法两国为争夺北美殖民地而进行的“七年战争”的第三年,在赫德森河的源头和乔治湖一带,威廉·亨利堡司令孟罗上校的两个女儿科拉和艾丽斯前往堡垒探望父亲,途中被劫持。主人公纳蒂·邦波为英军的侦察员,绰号“鹰眼”。他和老友莫希干族酋长“大蟒蛇”钦加哥及其儿子“快鹿腿”恩卡斯挺身而出,为了救出姐妹俩,和劫持者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最后,印第安人和白人展开了一场大厮杀,并以印第安人被全族消灭和白人女孩科拉的死亡而告终。
库柏《最后的莫西干人》赏析:
《最后的莫希干人》以解救科拉姐妹为线索展开故事,但它并不是一个“游侠骑士式”的浪漫传奇。事实上,英法殖民者如何在这片丰饶的美洲大陆上推进所谓的“文明”、占领资源、扩张领土才是这部小说的主要表现内容,而揭露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发动的战争及暴行,则是小说的主题。尽管作者颇为矛盾地表现出明显的亲英立场,但他还是怀着极大的同情,描写了印第安人被白人杀戮、被掠夺的悲惨事实,揭示了殖民者的残忍本性。
本书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三章和第三十二章。在第三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莫希干族的最后一位酋长,钦加哥的情感极为复杂,作者很好地把握了他内在情感的变化。在庄严而充满荣耀的回忆中,他曾经同自己的部落一起与阿里吉威人交战,让他们血染大地,曾经将麦柯亚人赶进深山老林,让他们连盐都吃不到,连鱼都不敢捕。然而,一批又一批的侵略者踏上了这片纯净而富饶的土地,于是,这位酋长只能满怀深情和悲伤地回忆过去的美好景象:“那时候,我们的部落团结一致,我们生活得很幸福。盐湖给我们鲜鱼,森林给我们麋鹿,天空给我们飞鸟,我们娶了老婆,而老婆又给我们生了孩子;我们礼拜大神。”这一切,随着荷兰人的到来而不复存在,他控诉道:“那些荷兰人登陆后,把火水给了我的人民,一直让他们喝到天地也分不清,而且还愚蠢地认为自己已经见到了大神哩。后来他们就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土地,一步步被赶离了可爱的河岸,最后落到了这样的地步:我作为一个首领和大酋长,也只能从树缝里见到阳光,而一直不能去看一下自己的祖坟!”最后,这种强烈的控诉和深沉的痛苦转变成了无奈的感慨,他语带悲凉地说道:“我们莫希干族的所有人,都一个跟着一个,到精灵的世界去了。现在我还站在山顶上,但不久也要下山谷的。等到恩卡斯也走完我的路时,酋长的血统也就断绝了,因为,我的儿子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了。”
对历史和战争的骄傲回忆,对白人侵略者强烈的控诉,对土地的深沉情感以及对整个部族即将消失的无可奈何组成了钦加哥的复杂心态。作者恰如其分地把握了这位印第安酋长的心理变化,从中我们也能看到印第安人的语言特点,他们不善言辞,使用的语言十分简单,但是善用比喻,喜欢借助手势,直接而形象地表达想法。因此,印第安人的词汇虽远不如白人的丰富,但其表达却十分朴素。他们经常借用自然景物作比喻,这种语言较少双关和歧义,有着它自身的优势。而且,这位印第安酋长对于许多事物的理解也较为简单,他认为:“树林里的水和大海里的水,向下流到像我的胳臂这样时,就不再流了。”而当侦察员问道:“要是水面很大时,水又怎能是平静不动的呢?”这时,酋长保持着他高贵的品质和严肃的神态。在这一章节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饱经战争沧桑的淳朴印第安老人的形象。
但是,当印第安人不能被驯化,或者不能为欧洲人所用时,他们就被殖民者杀了。这种杀戮,在欧洲人眼里,无非是消灭了一个物种,以便拥有更多的土地和资源。在这里,不存在任何怜悯。在小说第三十二章中,作者怀着巨大的同情描写了最后一场毁灭性的杀戮。在这场杀戮中,有恩卡斯和麦格瓦为争夺科拉产生的冲突,有科拉不愿嫁给麦格瓦而造成的冲突,有特拉华人和休伦人之间固有的冲突,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英法殖民者试图挑起印第安各部族之间的矛盾,从而试图将他们全族消灭。作者在此集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即白人与红人以及红人与红人之间的种种冲突。
其中,有些人物的性格较为丰满和突出。在最后一战中,麦格瓦比起其他人物,显得更为复杂。他虽然代表着邪恶与凶残,一心只想复仇,勇猛善战又诡计多端,但又并非生来如此,他只是想要回到喝了“火水”之前的生活。他掳掠白人女子科拉,试图娶她为妻,但哪怕在最后关头,也没有对她施以毒手,他对科拉说:“女人家!你自己选吧!要住狐狸的棚屋,还是要吃他的刀子?”最后,科拉在地上跪了下来,仰起头,把双臂伸向天空,以温柔而虔诚的声音说:“上帝啊!我是你的!你来决定我的命运吧!”
但前来营救的恩卡斯的突然出现,转移了麦格瓦的注意力,其同伴立刻杀死了科拉,而麦格瓦又在盛怒之下杀死了恩卡斯。接着,麦格瓦的死亡似乎更像是一个英雄人物:“麦格瓦就在这时从一条岩缝中窜了出来,他毫不在意地踩过他那最后一个同伴的尸体,纵身跳上一条宽阔的山罅,攀登上一座山岩;麦格瓦只要往前一跃,就可以跳到对面的悬崖上而安全无虞了,但他却停了下来,举起拳头向侦察员挥动着。他回过头来,朝自己的敌人狠狠瞪了一眼,还挥动着一只手,表示至死也不屈服。可是他的手终于松开了,跟着便一个倒栽葱掉下了山崖,眼看他那黝黑的身子,擦过峭壁上的灌木,飞快地掉向死亡的深渊。”这种英雄式的死亡结局显然体现了作者对于印第安部族被彻底消灭的同情。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也以同样同情的立场描写了白人首领的女儿科拉之死。科拉是小说中一个美丽善良的女性人物,她不是充满血腥的殖民者,而是一种无伤害的存在。她曾经在被特拉华人问及的时候这样自述:“一个受憎恨的民族的女人——一个你们所说的英国佬。可她没有伤害过您,现在,她在向您求救。”在某种程度上,科拉同印第安人是一样的,他们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一种自然的无伤害的存在,因此,科拉虽然是白人,但她的死其实也是自然之死,她是白人中的一员,同时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当她被恩卡斯的同伴杀死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无辜的少女成为白人掠夺资源,侵害红人时的牺牲品。
作者在描写这场战争的字里行间,对自然景物也作了十分出色的描绘。但作者并非单纯地描写景物,而是将这些景物描写与人物活动相结合。这使小说情节与自然背景以及人物性格融为一体,读来更为惊险生动。
小说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冲突,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冲突。人类对于征服自然界的强烈欲望,对土地和资源的掠夺才是这一切战争的根本动因。露西·马多克斯曾说过:“对于印第安人来说,只有两种选择:或向我们过渡,或最终消亡。”但是,在强大的殖民者面前,印第安部族只能选择后者。当欧洲人难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他族的文化时,他们即认为对方是落后的,无用的,于是就用先进的文明将之毁于一旦。那么,红人的生命似乎只能由白人来赐予或剥夺。在这里,白人之所以可以把自己看成是上帝,是因为他们有先进的科技作后盾,枪支是白人对自己的认同,它是文明和进步的符号,也是野蛮和血腥的代表,而一旦拥有枪支,也就成了上帝。因此,作者在书中所描写的不仅仅是恩卡斯如何营救科拉姐妹,更重要的是红人与白人之间两种不同思想和文明的冲突,小说在杀戮和血腥之余给人留下了深刻反思的空间。
终究,是理性战胜了自然,是欧洲白人的先进文明战胜了印第安红人的土著文化,是所谓的拯救(救出科拉姐妹)实施了侵略,不仅掠夺了资源,更是消灭了种族。而这所有的行为背后,透露出的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更是两种不同文明的交锋和两种不同思想的冲突,即18世纪欧洲人将人与自然对立的理性思维方式和土著人看似落后的不分人与自然的泛灵论观点。
小说题为“最后一个莫希干人”,这使全书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悲哀的气氛,而在小说结尾,最后一个莫希干族战士也死去了,这种理性和文明对于蛮荒和落后的胜利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一个诘问:“什么才是真正的文明?”但是,最后死去的一个应该还不是莫希干族的战士,这种殖民和枪支下的死亡只是刚刚开始,它仍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
(编辑:moyuzhai)[美国]纳博科夫《洛丽塔》
1954年,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创作了长篇小说《洛丽塔》,这本描写五十多岁的成年男子对十二岁小女孩的性爱之作,在当今评论家的眼中早已不是为性而性的低俗黄色文学,而...[详细]
[美国]波特《愚人船》
写作这部小说,花费了波特20年的时间。这部呕心沥血之作,除了处处洋溢的才情外,还蕴涵着无法简单陈说的深意。1961年小说出版以后,即被称为 “阴暗的寓言”。正如批评...[详细]
[美国]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小说的总体形式仍旧保持着写实小说的叙述方式,较具可读性。作为“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其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些荒诞不经的情节和戏谑无理的语言上。尽管如此,它们实...[详细]
[美国]辛格《冤家,一个爱情故事》
赫尔曼的妻子塔玛拉和两个儿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许多犹太人一样,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生死未卜。而赫尔曼在女仆雅德维珈帮助下,侥幸躲过一劫。...[详细]
[美国]辛格《童爱》
《童爱》采取第一人称叙事,因此,作品中的叙述者与读者仿佛直接晤面,沟通思想。仿佛作者就坐在对面,讲着那栩栩如生、真切动人的故事。辛格善于发掘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详细]
[美国]罗斯《反生活》
《反生活》被公认为是罗斯最难理解、最错综复杂的一部小说,也是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的典型。...[详细]
[美国]厄普代克《变形记》
《变形记》是当代美国小说家厄普代克一部出色的短篇小说。它最初刊载在《纽约人》杂志上,后收入一部短篇小说集。厄普代克创作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性爱与死亡,他长...[详细]
[美国]厄普代克《兔子回家》
在厄普代克的众多作品中,“兔子”四部曲最广为人知。厄普代克将主人公哈里――“兔子”的个人及家庭生活置于包罗万象的社会背景之中,客观冷静地描绘了美国中产阶级...[详细]
[美国]多克特罗《拉格泰姆时代》
《拉格泰姆时代》是小说家多克特罗用心编写出的一首既沉稳又变幻无常的拉格泰姆曲子,又是一部由许多鲜明生动的画面连缀而成的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社会的纪实...[详细]
[美国]巴塞尔姆《白雪公主后传》
《白雪公主后传》是巴塞尔姆的代表作,曾获得1972年美国“全国图书奖”。它对格林童话《白雪公主》进行改编,将其纳入了现代都市生活之中。在此,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