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10部改编自真实犯罪的著名小说

发布时间:2017-02-14 来源于:前十网 作者: 前十网 点击数:

  任何一项臭名远扬的罪行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人们总是逃避死亡这类字眼,然而那些犯罪行为却一次又一次把我们拉回到这些无法逃避的问题面前。犯罪有一个潜在的特点,总能让某些地方、某段时间或者某些人物体现出更重要的意义。犯罪活动肮脏、淫秽,时常诱发某些普通读者效仿。因此,一些精英评论家认为应该销毁犯罪小说,尤其是那种详述犯罪行为的垃圾。

  这种思维的问题在于世界文学中有一部分巨著描述的就是犯罪行为,及其反社会的主人公。这个清单并不暗示这几部小说很“伟大”,而是意欲着重表明现实生活中的犯罪对小说史的重要作用。

TOP10 《了不起的盖茨比》

  举一本负有盛名的“伟大的美国小说”的例子。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用薄薄的一本小书记录了杰伊·盖茨比的生平。盖茨比小时候是北达科他州农场里穷困潦倒的小男孩,人们叫他詹姆斯·“吉米”·盖茨。盖茨比成功地完成了从贫困的中西部居民到长岛上层人群的身份转变。表面上腰缠万贯、无所顾忌的花花公子盖茨比,实际上是一个被爱情冲昏头脑的走私犯。他通过与恶棍迈耶·兰斯基合伙走私货物挣得大笔黑钱。盖茨比告诉小说讲述者尼克·卡罗威:“兰斯基就是那个幕后操纵1919年世界职业棒球大赛的人。”假设他说的是真的,迈耶·兰斯基只能是他——阿诺德·罗斯坦(Arnold Rothstein)。

  罗斯坦是一个富有的赌棍,他把他的利润投入到一系列赌场、妓院和价值不菲的赛马中。罗斯坦最终在曼哈顿被枪杀,当时他正在中央公园高级酒店打纸牌。在20世纪20年代,罗斯坦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因为他在1919年芝加哥白袜队对阵辛辛那提红人队的比赛中起了关键作用。这就是著名的黑袜丑闻,当时罗斯坦同其他赌徒一齐收买了几名白袜队队员,让他们故意失掉某几场比赛,最终还要失掉大联盟,以便罗斯坦和他的公司能够从中攫取巨大的经济利益。新闻调查记者揭露了这个漏洞百出的计划,8个白袜队队员,包括被普遍认为是这次丑闻最大受害者的“光脚”乔·杰克逊,都被终身禁赛。

  黑袜事件不但丑化了棒球界,而且也揭露了罪恶的金钱可以操纵大赛比分的残酷现实。一夜暴富的思潮在上世纪20年代此起彼伏,导致集团犯罪激增,而《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有关“美国梦”的伟大警世之作,毫无疑问受到了罗斯坦、1919黑袜事件和当时社会状况的启发。

TOP9 《美国悲剧》

  由美国自然主义的主要支持者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编写而成。它所讲述的故事与《了不起的盖茨比》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1925年发表)。德莱塞小说里的主角克莱德·格里菲思(Clyde Griffiths)是一个独生子,父母是严谨基督教传道者,可他却迷恋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在找到他的第一份卖苏打水的工作后,他不幸沦为酒鬼并开始嫖娼。然而他真正的堕落是在他爱上罗伯塔·奥尔登(Roberta Alden)之后——这也是个任性的青年,被作者认为的摧毁人性的美国劳动力市场束缚住了手脚。在使罗伯塔怀孕后,克莱德发现了一个叫桑德拉·芬奇利(Sondra Finchley)的年轻富婆对他很感兴趣,因此他决定说服罗伯塔去流产。当罗伯塔拒绝流产并执意要嫁给他时,克莱德便图谋杀了她。在一次纽约市北郊的轮船旅游途中,克莱德意外的杀了罗伯塔,因为有着确切的证据,他被逮捕定罪了,最后因谋杀罪而被处死。

  在坐下来写这篇宏图巨作前,德莱塞遇到了这样的一个案件:主人公叫切斯特·吉列(Chester Gillette),他是一个富厂商的外甥,却在1906年因谋杀女友和他们四个月大的孩子而被定罪。吉列,22岁,曾是救世军一名可怜的士兵,多亏了他的叔叔诺亚(Noah)才在纽约科特兰(Cortland)一家制裙厂找了份工作。在工厂工作时,科特兰遇到了18岁的格蕾丝·布朗——一个可怜的女孩,来自Otselic小镇的一个农场。由于资助科特兰生活的人不同意他和一个“售货员”约会,因此科特兰面临着和布朗(Brown)分手的压力。在布朗告诉科特兰她怀孕了并且应该成为他的妻子后,科特兰为了防止丑闻发生,要求她去流产。布朗拒绝了,因此科特兰便密谋了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在1906年的11月12日,科特兰蓄意将布朗推进了大驼鹿湖(Big Moose Lake)。尽管缺少目击者证词,检举官还是设法判处了科特兰谋杀罪,并在两年后让他接受了电椅的刑罚。

TOP8 《高窗》

  说到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的菲利普·马洛(Phillip Marlowe)系列小说,人们往往会漏掉《高窗》(The High Window)(1942),然而这是一部经典的黑色小说,讲述了金钱与权力的滥用。富有但鲁莽的主妇伊丽莎白·布莱特·默多克(Elizabeth Bright Murdock)聘请马洛寻找一枚布拉舍金币,这是一枚18世纪的价值连城的稀有钱币,马洛偶然发现,这起家庭内部事件涉及叛逆的莱斯利·默多克(Leslie Murdock),他在俱乐部做歌手的妻子琳达·康奎斯特(Linda Conquest),以及之前的家族长老贺瑞斯·布莱特(Horace Bright)。尤其是布莱特引起了马洛的兴趣,因为他在1929年自杀时就曾引起过马洛的怀疑。他与侦探布利斯中尉(Lieutenant Breeze)交流,两人讨论了“卡西迪(Cassidy)案”,马洛发现了默多克家族中的内部问题。马洛将犯罪细节告诉了布利斯中尉,进而断言,由于卡西迪那位有钱老爸的影响,调查从一开始就受到了阻碍。而不为人知的是,卡西迪案其实重述了1929年的内德·多西尼(Ned Doheny)案。

  1929年2月17日,爱德华·L·多西尼(Edward L. Doheny)(加州最富有的石油大亨)的儿子被发现陈尸于贝弗利山(Beverly Hills)多西尼家的格雷斯通公馆(Greystone Mansion),不远处还躺着他的秘书休·普伦基特(Hugh Plunkett)的尸体。在犯罪现场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普伦基特酒醉狂怒,杀死了多西尼,但很多调查员(包括后来的犯罪小说家莱斯利·怀特(Leslie White),他曾在地方检察官(DA)办公室工作)都对这一结论表示怀疑。在检察官伯顿·菲茨(Burton Fitts)宣布“彻底调查”即将失败时,很多人将怀疑的矛头指向老多西尼,此人与爱尔兰共合军(IRA)、蒂波特山油田丑闻以及墨西哥黑钱交易都有干系,这引起了地方检察官的注意。有传言称多西尼与普伦基特是一对同性恋人,有人认为此案与不断发酵的蒂波特山油田丑闻有关。

TOP7 《泄密的心》

  埃德加·艾伦·坡(Edgar Allan Poe)的《泄密的心》(‘The Tell-Tale Heart’)是最伟大的英文恐怖小说之一:一个不知姓名的人奇怪地表达了自己对一位老盲人污浊的蓝眼睛深深的厌恶。他认为这双眼睛是“凶眼”(审校注:西方人的迷信,认为有些人的目光可以伤人并致人于死地。),于是在某个夜晚,他扑向了这位沉睡中的老人。杀死老人并将其肢解后,他将剩下的尸体藏在老人家里的地板下面。尽管他非常自信,但当听到地板下传出老人心跳的声音时,他开始丧失理智。扑通扑通的心跳声十分可怕,几乎将他逼疯;他最终向警察坦白,并向他们展示了老人的遗物。

  《泄密的心》的伟大之处在于,这位偏执的讲述者首次在流行小说中对犯罪心理进行了深入描述。这可能是因为爱伦坡受到了一起真实谋杀案的启发。1830年,马萨诸塞州的塞勒姆(Salem)镇里人心惶惶,因为这里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残忍的谋杀案。1830年4月6日,月圆之夜,住在赛轮镇中豪华大宅的约瑟夫·怀特船长(Captain Joseph White)被人乱棒打死。尽管犯罪现场没有财物遗失,但这起谋杀案的幕后黑手,怀特的侄孙约瑟夫·纳普(Joseph Knapp)与他的哥哥约翰(John),是为了继承这位老人的大量遗产才雇佣了杀手。由于这起凶案惊世骇俗,轰动一时,因此也成为了著名的小说场景(塞勒姆)。主起诉人丹尼尔·韦伯斯特(Daniel Webster)还使另一起起凶杀案成为了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事件。韦伯斯特在陪审团面前缓慢而精彩的总结陈词帮助爱伦坡创造出了那位无名的凶手。

TOP6 《玛丽·罗热疑案》

  除了著名的短篇恐怖小说之外,爱伦·坡还有一些犯罪小说堪为现代犯罪小说开山之作。尤其是他的奥古斯特·杜平(C. Auguste Dupin)系列侦探小说,不仅被认为是对真正侦探小说的第一次尝试(《莫格街谋杀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还直接影响了另一系列更有名的夏洛克·福尔摩斯系列侦探小说。在这篇184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玛丽·罗热疑案》(‘The Mystery Of Marie Roget’)中,杜平和他无名的助手(类似华生医生(Dr. Watson)这一角色)反复思考、推敲已成为悬案的罗热谋杀案。玛丽·罗热是个香水店柜员,警察在塞纳河(Seine)中发现了她的尸体。与杜平系列的其他两部作品不同,在《玛丽·罗热疑案》中,这位著名的巴黎侦探没消耗什么体力。美国侦探小说作家雷克斯·斯托特塑造了一位超胖的纽约侦探尼禄·沃尔夫(Nero Wolfe),他足不出户就能成功解决所有案件。而杜平比他早出现了好多年,已经开始仅靠研究手中的线索,运用“推理”来解决案件了。

  作为侦探小说,《玛丽·罗热疑案》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真实大于虚构。小说是爱伦·坡对发生在美国新泽西州(New Jersey)真实杀人案件的个人见解。案件中的青年玛丽·罗杰斯(Mary Rogers)是一个漂亮的雪茄店店员,1841年7月28日,人们在霍博肯市(Hoboken)西比尔洞穴(Sybil’s Cave(译注:现成为霍博肯市景点之一)不远处发现了她的尸体。尽管她在1838年失踪前时留下了一封所谓的“自杀信”,但她尸体上的种种痕迹表明她死于他杀而非自杀。此案至今无解,犯罪嫌疑人包括声名狼藉的纽约街头帮派成员和一名非法为别人堕胎的人叫雷斯特尔夫人(Madame Restell)的非法堕胎妇。

TOP5 《龙纹身的女孩》

  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死后出版的“千禧”(Millennium)系列第一本小说,《龙纹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在2005年一发行便引起了轰动,在全球卖出了几百万册,并引起了一些续本作家的兴趣,他们不想让书中的角色就此消失。这本瑞典小说原名为“憎恨女性的男人”(Men Who Hate Women),讲的是一个受到诽谤指控的男调查记者米克尔·布隆克维斯特(Mikael Blomkvist)的故事。亟待洗清罪名的布隆克维斯特接受了大企业总裁亨利·范耶尔(Henrik Vanger)的提议:弄清他侄女哈里特·范耶尔(Harriet Vanger)失踪之谜,报酬是他帮布隆克维斯特揭露汉斯—埃里克·温纳斯通(Hans-Erik Wennerstrom,控告布隆克维斯特的商人)的罪行。在调查的过程中,布隆克维斯特与私人调查员及前黑客莉丝贝丝·沙兰德(Lisbeth Salander)变成了朋友。沙兰德是强奸受害者,她后来不仅协助布隆克维斯特弄清了一个猖狂了数十年的连环杀手和范耶尔家族的关系,还帮他找到了温纳斯通腐败的证据。

  《龙纹身的女孩》以它毫不隐讳的强奸场景闻名,进一步表现了小说突出财富、权利和反社会的男性行为罪恶地结合在一起的内容。拉森本身也是一名调查记者,还是极左杂志《披露》(Expo)的创始人。小说灵感一部分来源于卡特里内·达科斯塔(Catrine da Costa)碎尸案。28岁的达科斯塔是个妓女,还吸食海洛因,1984年夏,达科斯塔身体的各部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各处被发现。她的头部、内脏、外阴部和一侧胸部至今仍未找到。最初的犯罪嫌疑人是两名医生,其中之一是个经常流连于妓院的法医病理学家。尽管他们以谋杀罪被拘禁,但诉讼程序出现错误导致审判无效,两人最后均被无罪释放。虽然一些人指出莉丝贝丝·沙兰德的原形是现实中的强奸受害者莉丝贝丝,但毫无疑问,臭名昭著的卡特里内·达科斯塔碎尸案也对拉森的小说有一定影响。

TOP4 《血腥的收获》

  1929年达希尔·哈米特(译注:Dashiell Hammett,美国侦探小说家)出版《血腥的收获》(Red Harvest)之时,侦探小说基本上仍是英国作家专属的领域,他们擅长创作离奇有趣的谋杀案件,往往涉及偏远的孤庄、费解的谜题,还有性情古怪但才智无双的私家侦探。哈米特曾在平克顿侦探社(Pinkerton)工作过,之后便以此为依据,创作出更为真实、更加暴力的侦探小说。他编写的第一本小说《血腥的收获》,以西部产矿小镇帕森威(Personville)为背景,这座小城因其极高的犯罪率而被戏谑地称为“毒森威(Poisonville)”。在《大陆侦探社》(The Continental Op)中,哈米特刻画了一个肥胖矮小,但个性坚韧的侦探形象。这位侦探最初是受改革报刊主编唐纳德·威尔逊(Donald Willsson)的邀请来到城里,而后陷入威尔逊谋杀案和“毒森威”犯罪团伙的内讧。在与恶势力斗智斗勇中,侦探设计了好几桩“黑吃黑”连环杀人案,也借此得以保住自己一命。这条情节主线和小说整个故事有几个改编的版本,多次被搬上了大银幕,其中就有黑泽明(Akira Kurosawa)的《大镖客》(Yojimbo)。

  哈米特不仅把他从私人侦探工作中直接获取的知识运用到推理小说里,还把他过去的工作经验注入到小说人物上。《血腥的收获》的灵感来源于1912年到1920年蒙大拿矿工大罢工事件(miners’ strike in Montana)和世界产业工人联盟(IWW)首脑弗兰克·利特尔(Frank Little)遭受私刑案。我们之前谈过这起案件。总之,在1917年,即矿工大罢工期间,哈米特在美国蒙大拿州比尤特市(Butte)平克顿侦探社工作,他的任务就是破坏大罢工。但据说一名来自亚纳康达铜业(Anaconda Copper)的男子以5000美金高酬雇佣哈米特暗杀联盟首脑利特尔,被哈米特嫌恶地拒绝了。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假,1917年8月,利特尔最终还是死于六名不知名男子的私刑。

TOP3 《猎人之夜》

  1955年,电影《猎人之夜》(The Night of the Hunter)备受喝彩,它改编自1953年出版的一部成功的同名小说。《猎人之夜》的作者是来自西佛吉尼亚州(West Virginia)的戴维斯·格拉布(Davis Grubb)。该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披着“鲍威尔教士(Reverend Powell)”伪装的杀人惯犯哈利·鲍威尔(Harry Powell)。哈利出狱后千方百计地追求死刑犯本·哈勃(Ben Harper)的遗孀威拉·哈勃(Willa Harper),最后与她结婚。为了得到哈勃抢劫所得的赃物,哈利谋杀了威拉。同时哈利觉得威拉的两个孩子知道的太多了,又把魔爪伸向了他们。这本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让人难以忘怀,大萧条背景下的故事还让这本犯罪小说成为了南部哥特传统的代表作。这本让人难忘的小说是基于大萧条创作的,小说展现的不仅是一起犯罪案,还有南方哥特式小说传统(the Southern Gothic)。

  哈利·鲍威尔的原型是哈利·鲍尔斯(Harry Powers)(如上图所示),他是一系列连环杀人案的幕后黑手,19世纪30年代早期活跃在西佛吉尼亚州静谷(Quiet Dell)的一座小村庄里。这个骗子出生于荷兰,原名赫尔曼·德伦斯(Herman Drenth),18岁来到美国。。他在《孤心》(Lonely Hearts)这类杂志上看到了卢埃拉·斯特罗瑟(Luella Strother)刊登的征婚广告,与她结婚后,哈利突然想出了一条快速获取财富的捷径,萌生出通过虚假广告骗取寡妇钱财的念头。在1931年哈利被捕之前,我们已知被这位“蓝胡子(Bluebeard of Quiet Dell)”杀害的就有两位女士和三位孩童。被他谋害的人恐怕不会止于此。

TOP2 《发条橙》

  在这个榜单中,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1962年写的《发条橙》毫无疑问是最著名的书。这部小说展现了一个反乌托邦的英国,英语暴力青年泛滥。特别是其中一个叫亚历克斯(Alex)的,他是流氓团伙“友帮”(Droogs)的老大,会在一些极端暴力事件中不停地讲着晦涩的英俄俚语。在贝多芬激昂的音乐、毒品的快感,以及反社会的冲动的鼓舞下,亚历克斯带领他“友帮”的狐朋狗友晚间四处活动。有一次他们深夜潜入当地一户有钱人家,将老妇人殴打致死。这场暴力事件促使亚历克斯的同伙将他交给了警察。亚历克斯在监狱里接受了一项思维控制实验,成为了卢多维克技术(Ludovico Technique)的试验品。这个实验尝试通过“残酷的厌恶疗法”根除亚历克斯暴力犯罪的欲望。但是实验最终失败,亚历克斯出狱后继续和狐朋狗友继续胡作非为,只不过没有以前那样狂热了。

  伯吉斯的小说突出了一个观点:暴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伯吉斯还说,只有成熟可以使人们摆脱他们内心反社会的思想。伯吉斯对青年人阴暗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对二战后英国“不良男孩”亚文化的关注。完成《发条橙子》的初稿后,伯吉斯还去了前苏联,观察了那里帮派问题,并形成了一些第一手资料。从伯吉斯更为隐私的一些笔记可以看出,他第一任妻子的经历对他造成了深刻的影响。1944年伦敦实行灯火管制期间,他的妻子遇到了一对美国士兵,遭到他们殴打,钱财尽数被抢去。

TOP1 《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yevsk)在1866年出版的小说《罪与罚》将犯罪小说推到了另一个新高度。这本小说从一个穷困潦倒的大学生谢德林·拉斯柯尔尼科夫(Radion Raskolnikov)(他的姓氏来源于俄语“分裂”一词)的视角开始描述的。他打算谋杀一个放高利贷的人,获得她的不义之财。在《罪与罚》之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动机和为犯罪寻找的借口,已经超过了犯罪本身的重要性。小说大部分都让读者深深感受到拉斯柯尔尼科夫扭曲的灵魂。在他看来,他杀害的这个人只是社会的寄生虫(或说是“让人颤栗的害虫”),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而且拉斯柯尔尼科夫认为他自己是“超人”,理应也能够去做这些事情。拉斯柯尔尼科夫曾在小说中多次将自己与拿破仑相比较,这应该是他自我形象膨胀的最好证据。

  在犯罪心理画像学派出现之前,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成功描绘出了被“自我”驱使的这一类罪犯的心理活动。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以利奥波德(Leopold)和洛布(Leob)为原型而虚构的人物。奥波德和洛布是两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芝加哥男孩,家里十分富有,他们杀害了14岁的波比·弗兰克(Bobby Franks),只是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是尼采学说中的“超人”(overmen),有能力实施这场完美的犯罪。另一个犯下谋杀罪的青少年威廉·爱德华·希克曼(William Edward Hickman)也一样,他曾说,“我喜欢这个国家,对我好的就是对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风格受到罪犯皮埃尔·拉斯约尔(Pierre Lacenaire)(上图所示)的影响,他是一个杀人犯,还是一个骗子——他把自己的罪行当作一种边缘哲学的佐证,认为“不带悔意的谋杀是愉悦的终极表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1869年出版的小说《白痴》(The Idiot)中提到过皮埃尔·拉斯约尔的名字。这个人因为支持无政府主义,倡导反官僚的观点,甚至在他在1836年因双尸案被审判时,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因此成为了法国的反英雄(审校注:与“英雄”相对,标志着个人主义思想的张扬、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衰微和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质疑。)。皮埃尔·拉斯约尔被处以死刑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依旧认为他是一种罪犯的原型,代表那些利用(或说滥用)现代哲学为自己邪恶的犯罪动机正名的人。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期刊网文章――关于美国当代犯罪小说

      关于美国当代犯罪小说  万 俊 上海大学文学院  犯罪小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犯罪小说泛指一切涉及罪案的小说,诸如米基・斯皮兰的侦探小说、埃德・...[详细]

  • 将阴谋玩转极致的犯罪小说《死前之吻》

    《死前之吻》讲的是一个青年,为了获得金钱和地位,玩弄阴谋,将女人戏于鼓掌之间。最后,阴谋终于败露,即将获得的一切,也随之烟消云散。说实话,初次看见介绍,我是不太感兴趣...[详细]

  • 犯罪小说大师埃尔莫・伦纳德离世终年87岁

      上海书展的文学气息还未散去,世界文坛却失去了一个宝贵的财富――当地时间8月20日,美国著名作家、有犯罪小说大师之称的埃尔莫・伦纳德因中风及其并发症,在底特...[详细]

  • 当代著名小说家:毕飞宇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上海往事》、《那个夏天,那个秋季》、《玉米》、《青衣》等多部中篇小说,以及《毕飞宇文集》(四卷)。作品曾被译成法文...[详细]

  • 当代著名小说作家:刘震云

    自1991年发表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始,他开始追求新的创作境界。1993年发表“故乡”系列第二部长篇《故乡到处流传》,后经过五六年的时间完成长篇巨著《故乡面和...[详细]

  • 当代著名小说作家:邓友梅

      邓友梅,男,原籍山东省平原县,1931 年出生于天津,上过 4 年小学,久居北京。1941 年回山东故里,当新四军交通员。尔后被抓到日本做华工,服苦役。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详细]

  • 弗·德·杜金采夫

    弗拉基米尔·德米特里耶维奇·杜金采夫,本姓巴伊科夫,1998年7月22日于莫斯科去世,享年79岁。苏联作家,苏联国家奖文学与艺术类奖项获得者。...[详细]

  • 萨迪克·赫达亚待

    德黑兰贵族家庭出身,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早在留学欧洲期间,就写出讽刺喜剧《开大辟地的传说》和历史悲剧《萨珊姑娘帕尔雯》(1928)。归国后,与好友伯佐尔格·阿拉维等4 ...[详细]

  • 克莱夫·卡斯勒《倒转地极》

    为解开巨轮“南方美人号”消失之谜,国家水下暨海洋机构(NUMA)特别行动队负责人奥斯汀和海洋探险家楚奥特夫妇,遇到了天才科学家高华斯的孙女、研究长毛猛犸灭绝理论的...[详细]

  • 从《沉默的羔羊》读到《心理罪之教化场》

    中国的悬疑小说没有“境界”是因为太过于重视情节而忽略了人性。实际上,人性之善恶,从人类开始关注自我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成为讨论人性的首选话题。以至于讨论本身都...[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