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作家 > 写手大神

李西闽:“恐怖大王”最爱读小说

发布时间:2012-03-12 来源于:南方都市报 作者: 陈晓勤 点击数:449次

李西闽

  1966年生于福建长汀县。中国新概念恐怖小说的倡导者,被媒体称为“恐怖大王”。2000年开始恐怖小说创作,出版恐怖小说《蛊之女》、《血钞票》、《尖叫》、《死鸟》、《幸存者》等二十多部小说,其中《血钞票》、《尖叫》等被改编成电影。

  探访“恐怖大王”李西闽书房那天,适逢是上海的好天气,凉爽、有阳光。

  李西闽穿着宽松的T恤。他说他比以前足足瘦了20斤。汶川大地震时,他被埋废墟下72小时获救,后遗症也伴随而来———四肢疼痛一刻不能消停。但眼前的他并没有因疾病而显得苍老,倒是清瘦起来更添几分“作家味”。

  李西闽的家位于上海田林路上的某个小区,35楼的一套复式住宅。每个房间都有窗户,处处可见;家里经过精心布置,全家福遍布每个角落。李西闽说,幸存下来后,更希望房屋充满阳光和温情。

  不过,“恐怖大王”家里还是少不了“恐怖”气氛———从泰国、非洲带回来的各式奇形怪状的木雕,眼凸龇牙笑长毛发,增添了几分奇异气氛;《我的名字叫回应》、《妖怪》、《幽灵代笔》等国内外悬疑小说占满书柜。不过其中也有不少人文作品,苏童、残雪等人的与传记《切格瓦拉》安放在一起。

  “李西闽有自己独特的放书方式,这么多年我也搞不清,每逢帮他收拾书房时,他就找不到书了。”他太太在旁打趣道。

  李西闽忙解释:“其实我是按照自己阅读爱好进行。名著放在一起,国外现代的小说、人家送我的签名书会放在一起,然后我自己喜欢的小说经常要拿出来翻翻的,另外放一起。”

  话毕,他转身进了洗手间,抽出几本最近在读的书向记者介绍:“我喜欢在洗手间读书,放这里的都是好书。”洗手间的小书架确实堆了很多书,大部分都是外国小说,“《已知的世界》特别棒,是黑人小说家爱德华·P·琼斯写的。我觉得国内的小说基本没什么好看的,读来也没啥意思。”

  他正在读的还有英国年轻小说家大卫·米切尔的《云图》。“大卫·米切尔是1969年出生的,跟我年龄差不多。只有阅读类似作品,才了解同年代的人的水准。把握全球的文化文学的趋势,这一点特别重要,否则不知道把自己放在世界恐怖文学什么样的水准上。”

  爬墙撬锁卖花只为看书

  人人都有段难忘的阅读史,李西闽说他也不例外。

  他上小学时候是“文革”,“破四旧”烧毁不少书,基本上处于无书可读的状态。他说,能读到书多亏当时的邻居、一个民国老教师。这位邻居藏书丰富,“文革”被抄了家,还藏了两个木箱子的书,锁在阁楼,和李西闽家的阁楼仅隔一堵墙,有一天他爬了过去,撬开箱锁,偷偷地看里面的书,“那些书让我领略到另一个奇异的世界”。

  箱子里面全部是繁体字竖排的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西厢记》、《三言二拍》。其中《西游记》对李西闽的影响最大,里面对各种各样妖魔鬼怪的生动刻画像打开了一扇奇异的门,唤起了他写作欲望。

  相比中国古典名著,《基督山伯爵》对他有另一番意义。这是李西闽读到的第一部外国小说。“文革”结束不久后,新华书店销售系统很广,那时候哪怕小乡镇的新华书店,都能找到各个出版社的书。李西闽就在乡里的书店看到四本一套的《基督山伯爵》。那时候人们连“伯爵”是什么都不知道,李西闽也觉得特别新奇,很想读。但这套书要四五块钱,李西闽凑不齐这笔钱。

  “那年我12岁。那时晒干的野生金银花是可以换钱的,一毛多钱一斤,我就趁暑假去山里、河边采金银花,回来晒干,卖给收购站。一个暑假下来,一双手结了厚厚的茧,留下伤痕,才凑够了那笔钱。”当他拿着钱兴奋地跑到书店时,书已经卖出去了,他忍不住躲到书店墙角大哭一场。后来花了很大功夫,这套书才被买回来。

  “它与中国古典名著明显不一样,写法、语言、结构都很不同,让我领略到文学的魅力,开始理解什么叫做文学,了解小说应该怎样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也开启了我长时间对小说的迷恋。”李西闽说。

  李西闽目前在阅读上还是以小说为主,书房里也多是小说。他不爱读理论作品,认为中国缺乏具有真知灼见的评论家,很多理论都是抄袭国外的。“这样的作品不但没有对作家起到引导的作用,甚至有副作用———让读者对写作产生厌恶感。”此外,李西闽喜欢读人文地理类的作品以及地方志,可以知道世界各地的人物风情。

  走上文学写作之路

  小说读得多了,李西闽慢慢地也开始尝试自己。他的创作之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刚开始,他漫无目的地乱写,写过诗歌、散文、小说。12岁时,他的一篇3000字小说在浙江的《文学青年》杂志上发表。他还写过武侠小说,在同学间传阅,因为在数学课上写小说,所以数学特别差。“当时写作的笔记本都累计了几十本,装满了一麻袋,放在阁楼上,后来被大水冲走了。”

  2000年以前,李西闽的写作基本上都以乡村题材和部队军事题材为主。“作为一个农村青年,对于城市生活存在一定的幻想,作品里充满渴望走出山区的情绪,写了很多农村青年青春期的苦闷,还有对未来的渴望和寻找出路的焦虑。”他说,他那时驾驭文字的能力浅,写出来的东西很简单,但一直坚持创作。后来到了军队工作,他仍然利用空余时间写作,期间发表不少作品。

  写恐怖小说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当时中国一部重要的恐怖小说《今天的脸》出版,让李西闽看到“恐怖小说”这个领域在国内的空白,于是他开始尝试写恐怖小说。他的第一部恐怖小说《蛊之女》出版,影响颇大,“影响了许多青年知识分子,许多人也开始了恐怖小说的创作。”

  现在李西闽的写作速度在业界以“快”著称,一般两三个月便完成一部小说。写作期间,他每天会花八九个小时的时间,一蹴而就。李西闽对恐怖小说的定义很简单,就是描写一些未知的事物、疾病、灾难等让人心理恐惧的小说。他指出目前国内把恐怖小说定义为鬼怪小说是错误的,鬼怪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把恐怖小说说成悬疑小说,更是扯淡。“国外没有悬疑小说这一说法,这类小说要么是推理小说,要么是恐怖小说,要么神秘小说,没有悬疑小说这种说法。”

  有人认为恐怖小说难登大雅之堂,李西闽对此解释说:“小说没有低俗和高雅之分,只有好小说和不好的小说之分。……恐怖小说更能深入人心,往往对人性的挖掘很到位。”“恐怖小说作为一种类型小说,并不是低俗的文学,它是一个文学家庭中的一个类型,任何小说只要你写好了都会有它的深度和广度,达到所谓的高级。”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当代著名小说作家:刘震云

    自1991年发表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始,他开始追求新的创作境界。1993年发表“故乡”系列第二部长篇《故乡到处流传》,后经过五六年的时间完成长篇巨著《故乡面和...[详细]

  • 当代著名小说作家:邓友梅

      邓友梅,男,原籍山东省平原县,1931 年出生于天津,上过 4 年小学,久居北京。1941 年回山东故里,当新四军交通员。尔后被抓到日本做华工,服苦役。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详细]

  • 那多谈《纸婴》:我把我的小说称为“灵疑小说”

    从最新作品《纸婴》开始,我决定把我的小说称为灵疑小说。灵疑是个生造出来的词,生造词是一件很不好的事,但是没办法,我眼看着加在我小说头上的那些“悬疑”啊、“灵异...[详细]

  • 马伯庸《他死在QQ上》

    市的雨夜,五名少男少女同时死在了电脑之前,惟有他们的QQ兀自跳动着,无名无头像地闪动着“上路吧……”。女高中生小诺为了追寻表姐的死因,无意中竟身陷离奇的灵异事件...[详细]

  • 《林川悬疑档案之猫冢》

    神秘死亡的病人,历史悠久的监牢,还有肢体残缺的猫尸!仿佛是传说中的诅咒正在应验!一本无字的人皮书将林川带入一个灵异的世界,当死亡变成了救赎的唯一良药旱,难道末日正...[详细]

  •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

      一百多年来开膛手连环谋杀案始终居于历史重大悬案之首,众说纷纭的揣测使得凶嫌名单包括皇室成员、理发师、医生和画家多人。拥有深瀚法医学背景的派翠西亚?康...[详细]

  • 斯蒂芬·金《惊魂过山车》

    在《惊魂过山车》中斯蒂芬·金又回到了纯粹的恐怖小说上,他并未失去灵感,他的生花秒笔写出了童年时期的恐惧(在惊悚园坐过山车)和潜伏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言叙的心事。这...[详细]

  • 读恐怖情感小说《红棺新娘》想到的

    这是一部难得的好小说,流畅的语言以及所展示的时代背景,给我们呈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爱情的缩影。读着小说我们很自然地熟悉着那些人,那些事,很自然地走近他们,跟他们一起...[详细]

  • 恐怖大王:李西闽

    李西闽,著名作家。中国新概念恐怖小说的领军人物和倡导者,被《南方人物周刊》等媒体称为“恐怖大王”。1966年11月出生于福建长汀农村。他有暴躁的脾气,柔软的肠子,勇...[详细]

  • 李西闽《黑灵之舞》

    《黑灵之舞》中的主人公李梨和妻子张蓝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但丈夫李梨对不同的异性都有着强烈的欲求,甚至刚刚与妻子性爱之后,又与世事懵懂的女孩豆丫发生关系,这使得张...[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