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作家 > 写手大神

描摹上海儿女在时代发展中的追梦人生

发布时间:2024-08-16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石库门长弄堂,家里是烟火,家外是人间。”《沪上烟火》书写上个世纪80年代普通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境况,没有网络小说的“金手指”和“穿越重生”,而是徐徐展开上海市井生活的卷轴,细致描摹石库门弄堂里的亲情与爱情、梦想与奋斗。通过嘉宾的对话,让读者了解大姑娘创作过程中的挑战与惊喜,她对个人写作定位和今后发展方向的思考,如何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生动展现出上海儿女在时代变迁中追梦、在上海发展中前行的成长史。

外柔内刚韧而不折的玉宝是时代女性

记者:请说说《沪上烟火》的创作缘起?作品彰显沉稳又丰厚的精品气质,是八年网络文学写作的积累和淬炼吗?

答:2021年,我参加豆瓣阅读举办的有奖征文长篇拉力赛,写了言情类小说《梁陈美景》,讲述上世纪九十年代知青子女回沪后的感情生活,没想到颇受欢迎,还因此获奖。众多读者表示期待我再写出类似的小说。2023年阅读征文开赛,鼓励年代地域女性文创作,我就写出了《沪上烟火》。小说是表现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的现实题材,要做到行文真实严谨,这对我是挺大的挑战,众多人物谋生各行各业,大到国家颁布的各项政策,小至老百姓的菜篮子,都要力求复现历史,符合原貌。我为此做了大量走访和查阅工作,虽然辛苦,但也收获满满,更值得惊喜的是,也为我创作新的海派年代小说,带来很多灵感。

《沪上烟火》的精品气质,缘于小说满满的上海烟火气,人物塑造和日常生活,我写得比较顺手,主要情节不只是从父辈的回忆中听闻,亦是我在成长经历中所见。八年网络文学写作,不断提高文笔的同时,让我和读者建立起良性互动,读者的喜好和口味,他们想看的故事,要追的人物,琢磨透了这些,让我在网络写作中受益匪浅。

记者:小说从新疆回沪知青林玉宝陷于情感与工作的双重困境起笔,她相遇改革开放初期在商海冲浪的男主人公潘逸年,延伸出两个家族往日与今日的交往故事,塑造了乔秋生、薛金花、泉英、赵晓苹等人物群像,小说在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交汇中形塑人物,在不同人物直面命运的选择中刻画出人物个性。你感觉作品中最传神的人物是谁?你最心仪的人物是谁?

答:最心仪女主角林玉宝,我喜欢塑造这类女性形象,虽置身困境,但犹如蒲草,外柔内刚,韧而不折,虽屈于现实,但绝不自毁,不是心比天高,而是踏实活在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走出独属自己的精彩。新疆回沪后的林玉宝寄住在母亲和大姐的家里,她的初恋大学毕业后,却为攀高枝背叛了她。林玉宝勇于“断舍离”,她不怕脏累吃苦去菜市场工作,她在华亭路卖服装,她还在黄河路开饭店。她一直坚持业大学习,提升知识水平。可见上海女性林玉宝是蒲草精神的全面呈现。若说最传神的,当属玉宝的姆妈薛金花,她是旧社会底层出身,历经新社会变革,她世俗不低俗,她有她的人生哲学。她能言善道,自诩看人很准,却在秦阿叔身上栽了跟头,表错了情。

记者:林玉宝历经苦难之后,收获了爱情与事业的果实,这是苦尽甘来的现实“爽文”写法;不是好运从天而降的“金手指”。在她的身上寄予着你对现代女性自我成长、自我成就的理解?你希望向读者传递什么样的理念?你怎么看“她题材”不断发力、大女主形象正在悄然改变?

答: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林玉宝是那个时代众多女性的缩影。我希望现代女性能如林玉宝,做到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这是我向女性读者传达的理念。“她题材”的日益扩大是好现象,电影《你好,李焕英》《热辣滚烫》,电视剧《风吹半夏》《不完美受害人》,还有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都在说明女性力量的崛起,女性不再只围着男人、家庭、锅台转,她们有更广阔的天地,不断自我突破,自我提升,展现自我价值,华丽转身。这是作为女性作者的我所乐见的,也愿意贡献一份力量。

吸引爱上海爱生活的年轻读者追更互动

记者:小说的故事和细节散发着浓郁的海派风情,被称为“小《繁花》”。你大量使用沪语和短句,改变了网络文学语言相对粗粝的状态。小说的写作受到《繁花》的什么影响?上海是魅力之城,几代作家留下了描摹上海的小说。你关注作家对上海的书写吗?哪些作品让你印象深刻?今后你还会发挥沪语写作的优势吗?

答:金宇澄的《繁花》《洗牌年代》我都很喜欢。《繁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事结构,值得反复阅读,也给我创作小说带来灵感。我喜欢张爱玲的《半生缘》、王安忆的《长恨歌》、王小鹰的《长街行》以及程乃珊、陈丹燕的上海系列等等。王小鹰的《长街行》,大量运用上海方言,场景描写老练,细节刻化,人物雕琢,都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记。今后是否还会用沪语写作,得看实际情况,我不是个喜欢创作重复的作者,更愿意探索一些新方向。

记者:你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复现了1980年代上海的时代氛围和社会生活,涉及公共空间的地标建筑、家庭生活的各种细节,还涉及体现年代文化氛围的流行歌曲、电影等,极少出现“年代谬误”,让读者沉浸式重返往日的上海,你是如何做好积累和准备工作的,花了很大的考证功夫?

答:小说的素材资料来源有四条,一,对周围长辈们的走访,记录他们对过去的回忆,及我从小至大自己的生活见闻。二,常泡图书馆,投入查阅。三,网络搜集,不限于百度等搜索引擎,还有微博、小红书、抖音、哔哩哔哩等相关视频。四,面对读者,网文创作边写边发,读者看过后,如觉哪里有误,也会及时指正,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特别感谢他们。

记者:你在创作《沪上烟火》过程中,形成追更热潮。追更网友中年轻读者多吗?网友的互动和评价会影响你的创作思路吗?

答:真是特别有趣的现象,我一直认为这样现实类型的年代文,且具明显地域特质,会更受沪苏浙中老年读者的青睐,无论是时代、场景,还是沪白,因为熟悉而产生共鸣,但在评论区留言中,随着剧情推进,涌入的年轻读者越来越多,发言评论很踊跃,有不懂的地方会问,请求“科普”,对上海和上海人充满好奇,年轻人特别可爱。写作《沪上烟火》之前,人物设计、故事架构已成形。在不伤筋动骨的情况下,读者有更好的建议,优于我之前思路的,我也会慎重考虑,但对于情绪化的评价,我理解,表示尊重。

记者:《沪上烟火》登上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2023年度),被誉为上海城市书写的新收获,出版和影视版权已售出,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已在筹备。你如何看自己写作的长处与短板?你对个人写作定位和今后发展方向有怎样的思考?

答:我希望在今后小说创作中,能够打破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壁垒,汲他之长,补己之短,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目前正在写悬疑短篇,长篇也准备开文,讲述上海一对姐妹花的故事,属于爱情轻喜剧类型。另在构思一篇,跨越年代大,各色人物的运命较之我以前创作的小说,更为复杂和纠葛,我希望自己能驾驭这种厚重的历史感,向《长街行》《人世间》这样的经典看齐,并为之努力。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