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荡墨尔本:最科学的是航天,最浪漫的也是航天
不久前,《筑梦太空》入选2024年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科技科幻主题)。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认为,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航天的成就和科技发展,也展示了科幻创作发展的新趋势和动向。
飘荡墨尔本毕业于厦门大学、墨尔本大学,传播学博士,长期专注于现实题材创作。“为航天的每一次感动,都饱含了我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时代的自豪。”围绕《筑梦太空》的访谈中,这位阅文集团签约作者畅言了她的创作初衷、思路和写作追求。
记者:在深入探讨你的作品《筑梦太空》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你以往的创作。你似乎偏爱从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职业领域汲取创作灵感,例如调香师、马术等领域;同时,作品中也不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注。你个人兴趣涉猎领域很广泛,你是如何踏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并从现实题材转向科幻文学创作的?
答:我成为网络文学作者的过程,可以追溯到一个非常具体的日子——2017年元旦。那天,我立下了成为作者的志向。随后的第二天,即1月2日,我购置了笔记本电脑,并在起点中文网注册了作家账号,从而开启了我的写作生涯。这一行动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将长期以来的写作愿望付诸实践。
早期作品多聚焦于一些小众职业的故事,例如我的处女作《邂逅调香师》便是围绕调香艺术展开,而《一刻钟情》则讲述了钟表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故事。选择这些小众题材,部分原因是我热衷于追剧,但发现电视剧中的职业选择相对有限。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展现生活中更加多样化的职业面貌。
展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写作的初衷之一。《极光之意》和《一刻钟情》都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背景。《极光之意》描绘的是中国木拱桥的传统营造技艺,这一灵感来源于万安桥被烧毁的新闻。然而,这并非我的首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说。我身边有一位钟表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他的家族三代人都致力于钟表的维修和收藏。自然而然地,从身边的人物和故事中汲取灵感,创作了《一刻钟情》。
至于转向科幻题材的创作,《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等科幻电影的间接影响很大。我追着读了《星际穿越》等不少相关科普读物,书里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虫洞等难以理解的科学概念,并涵盖了影片中许多场景背后的科学知识。优秀的科幻电影往往有科学家的深度参与,它们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推导出许多超前的科学设定,尤其是将科学理论转化为视觉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科普读物的作者基普·索恩在电影上映三年后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中的“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概念,也让我感到非常浪漫。
记者:你之前提到,科学家参与电影创作,为科幻作品提供了专业性。而读者对你作品中的专业性评价常常是“硬核”。例如,在《筑梦太空》中,你提到出生在火星的人类由于重力条件与地球不同,会出现上半身更加粗壮、下半身更加细小的特征。类似这样让人增长见识的细节在书中随处可见。请问你是如何为科幻创作进行知识储备的?
答:很高兴你注意到了这些细节。小说中还有另一个细节,即由于火星大气中的尘埃散射掉了太阳光中的红色光,导致从地球看火星呈现出红色,而移民到火星的人类看到的太阳则是蓝色的。这些小细节来源于我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科普知识,虽然这些知识在平时可能看似无用,但在写作时它们自然而然地涌现了出来。
然而,仅凭日常积累是不够的。为了创作科幻小说,要进行大量的采访,包括航天领域的专家和深空探测实验室的科学家。无论是年长的科研工作者还是年轻的学者,我都会询问他们对未来世界的看法。我发现,大多数科研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很少对未来进行预测,但他们偶尔的一些见解依然能为我带来灵感。例如,我曾询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空探测实验室的负责人,是否有一些科研项目非常困难,但外行人一听就能理解。负责人回答说,可能是数字太阳系。我原以为数字太阳系是关于太阳系的图形或数据资料库,但在进一步询问后,我了解到这是要建立一个预测太阳系内各个星球地壳运动、磁场变化及未来趋势的模型,其运算量和工作量之大令人震撼。因此,在《筑梦太空》中,我构思了一个类似数字太阳系的概念,这是有现实科学依据的,只是在科幻的方式下提前实现了。我认为,新的作者若想走上科幻创作之路,不妨从研究或访谈中寻找科幻灵感和科学依据。
记者:科幻文学将数字太阳系等前沿科学研究领域介绍给了广大读者,发挥了很好的科普作用,这正是科幻文学的魅力之一。你之前提到了《星际穿越》,许多人认为在科幻的外衣下,这部电影的底色是父女亲情之间的关系。而你的小说中也涉及了在横跨不同星球的背景下,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这与你以往处理现实题材小说中的人物情感有何不同?
答:在科幻作品中,我同样注重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在创作《筑梦太空》之前,我已经意识到自己所书写的亲情和爱情的感悟,都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我个人的认知和观念。因此,我面临一个难题,即如何创作出新颖的内容。在一次与朋友的闲聊中,他提议:“何不尝试写一写异星之恋,比如在不同星球间谈恋爱?”
于是,在这部作品中,女主角的父母是一对异星恋人,一个驻守在月球,一个去了火星试验基地。在这样的设定下,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爱而不得、异地恋等情感纠葛,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当爱情跨越星球,那些距离和时间的障碍,又算得了什么呢?我相信,无论是科幻还是现实题材,人物之间的细微情感都是打动读者的关键。
记者:非常同意。我注意到《筑梦太空》中有不少对未来社会形态的设想,能否谈谈你在这方面的创作思路?
答:在我的科幻世界里,未来社会并非基于末日或逃离地球的设定,而是基于现在的地球很美好、未来的地球将更加美好。对于读者讨论的一些类似《楚门的世界》的科技伦理问题,我都相信科技发展将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解决现有问题。总的来说,我持乐观态度,相信科技将为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记者:从你的作品中,我们确实能感受到你的乐观和积极向上,也能感受到你对中国航天的热爱。你能否为今后投身网络文学创作的新作者谈谈,如何从时代的变化、中国的进步、人民的呼声中提炼主题,为读者提供精品内容?
答: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有些宏大。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能够遇到商业航天这样的题材,并为之创作一个故事,对我来说是极大的幸运。
在采访这本书中男主角原型的时候,我问他:“你为什么喜欢航天?”他当时愣了大约15秒,然后反问我:“那你告诉我,谁不喜欢航天?”这一问,让我愣的时间比他更久。我回想起自己在新闻画面中听到01(洞幺)指挥员喊点火时,会感动得热泪盈眶,但我为什么会那么激动?为什么会那么心潮澎湃?
在我看来,最科学的是航天,最浪漫的也是航天。你越是接近它,就会越热爱它,越会沉浸其中。幸运的是能生活在这个蒸蒸日上的国家,能够亲眼见证中国航天的发展。为航天的每一次感动,都饱含了我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时代的自豪。
记者:对时代抱有热情,笔下自然就能回应时代的呼唤。我注意到你的不少作品已经签下了影视版权,能否谈谈你对文学与影视联动的看法?以及你对未来的创作有何计划?
答:我认为影视与网络文学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于网络文学作品来说,影视化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对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至于改编影视作品,我认为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不应急于求成,我更愿意专注于创作本身。
对于下一步的写作计划,《筑梦太空》将是一个系列作品。我目前正在准备探访相关单位,积累新的创作素材。在未来,我将继续深入探访各个领域,寻找更多可挖掘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