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作家 > 写手大神

伪戒:《第九特区》的末世主题和人物塑造

发布时间:2023-01-28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作家档案

伪戒,1990年生,中国作协会员,黑龙江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网络文学高级研修班第十届学员,代表作《第九特区》《风起龙城》《永生世界》等。擅长以严谨现实的风格,描述都市生活,以幽默风趣的文笔,调侃一代人共有的青春。小说内容结合现实,人物塑造形象立体,构思巧妙,风格独特,逻辑性强,常被读者们称作考验智商的热血小说。转型科幻末世题材后,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群像人物刻画功底,打造出全新的末世小说风格。

我是2013年入行的,在写《第九特区》之前,已经创作过4本都市题材的小说了,总字数差不多有1200万,平均每一年半左右,就会完结一部作品。

在这期间,我除了在完本空窗期会休息一到两个月外,其余时间都在码字和创作。这种高强度、高爆发的更新速度,几乎耗光了我在这一题材上的所有积累,创作的表达欲也跌到了谷底。

网络文学作者的创作状态是第一生命力,当作者在一个题材领域内,丧失激情,始终感觉自己在“按套路”写的时候,就离“扑街”不远了,从个人角度而言,自身对创作的兴趣也会减退,因为这是在重复自己。走出舒适圈,寻找新的题材,让自己重拾激情,这是我在那个阶段的思考。

我选择的“末世”

2019年,我开始了全新的尝试——末世题材。

其实我很早以前对末世题材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在特定的环境下,资源极为匮乏的时代,人性的真善美都会被无限放大,人物之间也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冲突,这能激发我更多的创作灵感。

不同的题材和构架,是否能碰撞出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新的题材,新的背景,读者是否会买单?这些都是在我开书之前问过自己无数次的问题。当然会有焦虑,也会有担心,但我想要突破,我想要试一试。事实证明,守住自己的优势,并把它无限放大,那么你就不会输!

转型,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推翻自己的过去,而是要放大自己的创作特点,找到新的创作激情和灵感,让自己能更好地融入新题材当中。最初在构思《第九特区》世界观的时候,我本来是想写一个有关生存、挣扎,极度真实,但又充满希望的故事。可在创作初期阶段,灵感就源源不断地涌现,我开始有了写重建家园的想法,故事发展到后期,又有了写家国情怀的灵感。因为我个人觉得,末世题材不一定就非得要写大丧尸、灾难变异什么的。我更想从人的角度去描写灾难,以及灾难后的重建,而且我也确实更擅长写人物群像。

故事最后呈现给读者的构架,其实要比我当初设想的大。我原本想写的是一个草根成长为第九特区领袖的故事,用他的视角去看待灾后的芸芸众生,但写到后来激发了我内心的很多民族情感,所以大家能在《第九特区》里看到食物与环境、正义与邪恶、和平与争斗、人性与家国的主题。

这就是走出舒适圈、重拾创作激情带来的回报,因为创作者等同于打开了自己另一方面的积累,枯竭的灵感得到了补充。

群像人物塑造

有人会说我风格独树一帜,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都市道路,也有人问我书中那些如浮萍般的底层大众的喜怒哀乐与身不由己,我是怎么感同身受的。其实风格这种东西,完全取决于每个作者想在书里表达怎样的故事和情感。而我个人更偏向写小人物、接地气的故事,更想表达不同人群在这个有些浮躁的社会中,面临的一些选择与诱惑,从相对微小的细节上,来找强烈的代入感,这样读者可能才会沉浸其中。

我书中的主要角色几乎都出身草根,跟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他们的行为、语言以及在书中面临的一些选择,可能都会让读者朋友找到自己的影子。并且,这些人身上的优缺点明显,更容易在剧情中碰撞出我想表达的东西,从而有利于我的发挥,也更容易让读者代入自己的选择与思考,从而增加了整本书的厚度与深度。

具体操作上,我对人物描写的处理,从三点来谈。

第一,不要让人物去过度地服务剧情。举个例子,剧情需要“爽点”了,就创作出一个脸谱化的角色,不考虑人物动机,直接放在剧情里,为爽点和主角服务,角色描写粗糙,没有立体感,没有厚度,用完就弃了。这种写法,读者看了可能会有点爽,但看完也就忘了,其实弊端是挺大的,因为我一直认为,主角的塑造,是要靠配角和对手来丰满的。如果一本书,没有令读者印象深刻的配角和反派,那主角也是没有任何质感的,他慢慢地也会变成脸谱化的角色,就像一台被笔者操控的机器,僵硬地行走在故事里,甚至在读者看完后,都无法准确说出他的性格。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爆款的流量文,不都是这个写法吗?这其实是不对的,只要是爆款的流量文,细看,作者在人物描写上,都是有独到之处的,群像人物可能并不多,令人记忆深刻的反派也很少,但在核心人物的描写上,一定是下了功夫的,而不是只为了凑剧情。故事的基础是角色,而角色的深度、厚度,将决定一本书的质感。用心去创作配角,深挖人物,会无限增强读者的代入感。

第二,重视人物的真实性。如果想要创造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角色,那人物的真实性描写,就是至关重要的。什么是真实性?其实简单概括就是一句话,在一段强剧情里,你创造出的人物,在当下的那个剧情环境中,会不会做出你要写的那种剧情?如果你感觉很别扭,怎么写都不对,那其实就是书里的人物在排斥。

举个例子,我在《第九特区》中描写过一个人物,他叫冯玉年,是主角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当时一个主城区的警务署长。这个角色背后的家族势力十分庞大,他受家族蒙荫,年纪轻轻就担任了警务署的干部,优越的家庭条件,再加上他的性格也比较刚正,疾恶如仇,经常在各种会议上,炮轰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导致人送外号“冯喷子”。

这个人物在前期,对主角没少提供帮助,尤其是提升了主角的思想高度,让他从一个只活自己的人,认识到了肩膀上的责任。很快书到了末尾,20 多年过去了,正当壮年的“冯喷子”,也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而这时,他的家族因出卖地区利益,与主角一方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他知道主角一方是对的,但一方面是自己的徒弟,另外一方面又是自己的家族,他夹在中间,真的很迷茫,不知道是该选择大义,还是选择亲情。

他极力在对错之间周旋,竭尽全力地想要调和,但最终个人意志拗不过大势,他的家族在多方围剿下,最终崩盘,导致很多人离开故土,很多人死亡,而这一切的推动者,又正是主角。故事到了这里,人物冲突非常激烈。当时主站和渠道有大量的读者,跟我联系,劝我让主角把冯玉年接收了,给他一个安稳的结局。说实话,我那个时候真的很纠结,也曾想过这种处理方式,但最终我还是没有这样做,因为我觉得它不真实。

虽然主角是对的,是正义的一方,但“冯喷子”是无法面对一个令自己家族崩塌的徒弟的,他是人,不是机器,他有自己的情感。但同样他也没有怪过主角,因为他肩上的责任感,正是自己激活的。所以,我在大结局前几章,让已经落魄的“冯喷子”走上了战场,跟着那些保卫家园的士兵,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临死的时候兜里分文没有,也没人知晓。他死在这里,是死得其所,因为这未曾背弃他想要民族崛起的理想。所以,人物有血有肉的前提,一定是靠真实性支撑的,作者要让读者感受到,自己笔下的角色哪怕是死了,它也是活着的。

第三,人物的成长性。如果是超长篇幅的故事,我建议,任何角色都不要轻易去给他做太固定的人设,因为随着故事剧情的推动,人物要有增长和变化。

《第九特区》的主角秦禹刚出场时,因为受到资源匮乏的环境影响,他只能先求自保,求生存,甚至还有点自私自利。但随着他遇到冯玉年等一系列的先驱者,想法就逐渐转变了,出场时和结尾时,完全就像两个人。他在故事里走了半生,从青年到了中年,他逐渐拥有的正义感、责任感,是时间和历练赋予他的,读者在读完整个故事后,自己也有心境上的提升,所以并不会感觉突兀和假大空。

我欣慰于自己的敢于转型,但同时也对自己尚有的不足有些不满意。这是我写得最累的一本书,到了后期,我的个人情绪一直在顶着,并且有一定的更新压力,现在回头看有些细节的处理我个人并不满意。《第九特区》虽然是我转型很重要的一步,但它其实只是很小的一步,因为我真的想在人生有限的时间内,多去尝试和突破,我也坚信网络文学绝对不是自我模仿,也有很多顶级大神都在自我革新。

希望在下一本书里,伪戒又不一样了。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