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军《藏獒》系列
《藏獒》讲述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只獒王如何消除两个草原部落之间的矛盾的故事,宣扬了和平、忠义又不失勇猛的精神。当人们总想把自己变成狼时,人性莫非只好让狗管我们珍惜?这群比人类更珍惜人性的藏獒的快乐和悲伤、尊严和耻辱、责任和忠诚,凝聚青藏高原的情怀、藏传佛教的神秘、人道作家的悲悯,和武侠名篇的酣畅,终成就长篇小说沉郁的阅读中,石破天惊泊痛快淋淳之作。
《藏獒》:200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故事选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藏区草原,世代形成的部落恩怨还在,神秘的信仰崇拜还在起作用,“父亲”、白主任、汪政委等一批入藏干部驻扎到草原上,他们必须学会与草原牧民交朋友,同时调合部落恩怨。而书中的“父亲”,在无意间,用一袋天堂果(即花生),将七个上阿妈草原的小男孩与一只雪山藏獒引到西结古草原,引爆了一场深埋在两个部落间的宿怨。七个小男孩,成为西结古草原人复仇的对象,而角斗的双方,则是各卫其主的藏獒。藏獒的身后,还有草原上各种动物角色:藏狗、狼、金钱豹……彼此制约,形成险象环生的生物链,藏獒的角色尤其复杂:在人与狼的冲突中,它们要保护人类的安全;而在人与人的冲突中,它们要捍卫自己的部落;寺庙的喇嘛需要格外尊崇,同时还有自己的獒王……作为狼的天敌,它们不屑于小算计、小花招,却必须具有超人的智慧与计谋。而只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藏獒,才能成为领地的獒王。藏獒的世界,被杨志军写得有如武侠江湖,有大侠间的比武、有情敌间的较量,一次次的高手过招,小说临近结尾处的两次比武,犹显得逼人魂魄:上阿妈草原的藏獒必须与西结古草原的獒王比武,才能印证自己是传说中的雪山神狮;他必须战胜送鬼人用仇恨养大的饮血王党项罗刹,才能维护领地的安全……而最终征服饮血王党项罗刹的,不是獒王的威力,而是书中父亲的爱心。
《藏獒2》:200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西结古草原上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牧民和牲畜似乎都瞬间消逝了。肆虐的灾害代替了一切,大草原上到处都是在饥饿中寻找猎物的狼群、豹群和猞猁群。不寻常的是,多狲草原和上阿妈草原的狼群也都悄悄集结到了这里,饥饿的狼群随时准备向受灾的牧民发起攻击。使命催动着藏獒勇敢忠诚的天性,为了保护人类的利益,西结古草原的领地狗群在獒王冈日森格的率领下,扑向了大雪灾中所有的狼群和危难……与前作相比,《藏獒二》的场景更加壮阔宏大,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刺激,内涵更加丰富,叙事更加娴熟,基调也更加苍凉悲壮。獒狼之间的战争由小规模的单兵作战式争斗升级成为獒群与狼群之间大规模冲突。在作者笔下,草原上最敌对的两种动物之间的战争与人类战争一样,既讲求战术策略,也注重排兵布阵协同作战。可以说,《藏獒二》中展露的是更为丰富的藏獒精神。
《藏獒3》:200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延续了前两部的精彩和悲壮,它讲的是:上世纪1967年,人类驱使藏獒替代自己进行大规模武斗,于是,西结古藏獒和东结古藏獒、上阿妈藏獒和多猕藏獒开始了一场悲壮的自相残杀,于是,鲜血染红了雪山草原,秃鹫覆盖了蓝色的天空,悲伤逆流成奔腾的河。于是,一代獒王雪山狮子冈日森格死去了,饮血王党项罗刹多吉来吧死去了,无数忠勇的藏獒死去了,纯种的喜玛拉雅藏獒遭受灭顶之灾,成了青藏高原不散的魂灵和父亲心中永远的痛。如果说《藏獒》和《藏獒2》写的是藏獒的成长和辉煌,《藏獒3》(终结版)则写的是藏獒的悲剧性终结。读《藏獒3》(终结版),会感受前所未有的情感冲击,那种悲怆,那种凄凉,那种心痛,将是这几年来难得的阅读体验。藏獒因为忠诚和无私无畏成了人类的朋友,又因此成为人类的贪婪和愚魅的牺牲品。
“藏獒”中蕴含着很浓的精神。作品中,主人公“父亲”在与藏獒的接触中看到了这种高原动物身上所具有的人类传统的尊严、责任和忠诚等美好品德。藏獒代表着一种自我反省、自我约束、独善其身的精神。在那个利益纷争的社会,他是干净的。比如说,藏獒从不乱咬人,从不争抢别人家的食物,但是当外人侵犯到他的主人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扑上去。虽然比较凶猛,但却是有规则、有秩序的。作者以人性化的手法描写“獒性”,其实也是用“獒性”呼唤人性。獒性是对狼性的反动,也是人性指标的另类显示,是我们极端缺乏的道德良心的体现。作者写藏獒,也有一种用动物启蒙人类的冲动。
藏獒是一种高素质的存在,在他身上,体现了青藏高原壮猛风土的塑造,集中了草原的生灵应该具备的最好品质:孤独、冷傲、威猛和忠诚、勇敢、献身以及耐饥、耐寒、耐一切磨砺。他们伟岸健壮、凛凛逼人、疾恶如仇、舍己为人,是牧家的保护神。说得绝对一点,在草原上,在牧民们那里,道德的标准就是藏獒的标准。很显然,作者书写的“獒性”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当代人类所日益缺乏的美好品德。可以说,《藏獒》的问世无意中承担了特定的文化责任。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