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小说 > 通俗畅销

胡少卿文学批评专著《驶向开阔的世界》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

发布时间:2021-09-20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后记
胡少卿
 
通读此书,会发现其中对于“汉语的手工艺人”这个说法近乎絮叨的强调。我看文学作品,若发现语言粗疏,便提不起兴趣再读。这种对文字的要求,也贯穿在自己的写作中。不特写诗,我之于著文,也算个“苦吟派”,总是力求语言的精当,概念的准确,行文的清晰简洁,内容的言之有物。往往总是确实对自己的主张有了把握方才下笔,力戒粗暴浮泛、人云亦云。收入本书的文字,除掉写作时间较早的三两篇(2003年,2007年)语言还嫌轻率,其余部分(大部分完成于最近的五、六年)是经过了精心打磨的。不论前期准备之繁琐铺张和吹毛求疵,即具体到行文,亦往往推敲至自己都不堪忍受方止。尽管这些文章从高处俯视,意义有限,但具体到每一篇的诞生,说是呕心沥血也不为过。曾经在深夜著文时,写下自伤自怜的诗句:在下雪的晚上/像一根蜡烛/让人心疼又虚无地燃烧着。学者亦当如工匠,制作的器具应追求牢靠、耐用,历久弥新。这是我理想中的作品形态。
 
曾有人问我学什么专业,答曰中国当代文学,又继续追问:研究哪一段?我只能挠头。这样的问话体现出,研究者专注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似乎已成常态。但我却一直很恐惧这样的细分,像恐惧高楼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小窗格子。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很不同的一点是,自然科学以专精为要,而对于人文科学来说,广度就是深度。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红楼梦》里的对联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文学是人文学科中尤其不应该被专业化的,它应该沾染生活、生命、历史、时代的精气神儿,成为有源之活水。顾城有一本诗集的名字叫“海篮”,文学也像是海水做成的篮子,它有自己的疆域,同时,又和广大的海水连成一片。在本书中,我尝试打破文学与政治,文学与几何,文学与电影,文学与大众文化,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的界   限。文学绝不是专业、圈子内部的事情,而是关涉每个普通人的精神生活的元素性存在。在各种现代细分让人变得越来越倾向于机器的时候,文学和文学研究应该跳出藩篱,“驶向开阔的世界”。
 
我在大学时的导师是曹文轩教授,他同时是一位作家。他的文学批评事业充满了对审美、直觉和感性的推崇,他复活了中国古代印象式批评的传统。在校的时候,并不知道从老师那里究竟学到了什么;离开学校近十年,才发现学问风格的影响还真是潜移默化。对文学作品的眼光、感受力,是我唯一还有些自信的地方。本书渗透了对各种作品文本的感性认知,它的短板在于缺乏理论提升。因为一直写诗,我简直是有些偏执地想保护自己的感性,避免养成“分析癖”。我曾经被干瘪枯燥的理论文字折磨,但思辨的力量、理性之美对于学术文字必不可少。理想的学术文章应该是苏东坡评陶诗那般“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既有骨力又有丰沛的感性基础。这同样是未来的追求。
 
对语言表达的在乎,对开阔的向往,对感性的借重,是我能想到的本书文字的共性。
 
感谢老友师力斌,感谢出版人王昕朋老师和责编肖凤超老师,是你们的支持与细致工作,使本书得以诞生。感谢每一个目光落到这行字上的人——让我们一起用思考与言说穿越生命的长夜。
 
 
                                 2016年4月12日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