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科幻评论

科学与文学的交响

发布时间:2024-10-08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近年来,中国科协、中国作协深化战略合作,持续引导科技工作者、文学工作者开展跨界合作,以科学与文学互动服务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2024年9月23日,双方共同主办“《哥德巴赫猜想》之后——科幻科普作家活动周”,多位作家与科学家围绕 “科学与文学共助新质生产力”展开对话交流。史海钩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作家徐迟发表《哥德巴赫猜想》,被称为科学春天的“报春鸟”。不忘初心,时隔46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时代新篇,带给科学界、文学界对新时代更加灿烂的科学春天的共同憧憬。

心有灵犀一点通。科学家李政道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接它们的是创造力。作家王蒙说,某种意义上讲,科学的激情和文学的激情、科学的想象和文学的想象、科学的向往和文学的向往,都是密切相连的。法国作家福楼拜形象地说,科学与艺术“从山麓分手,又在山顶汇合”。科学与文学,相互映照、相互点亮、相互滋养,刚柔并济,不可或缺。当前科技发展高歌猛进,实则隐含着社会风险、伦理挑战,科技向善任重道远。很难想象没有文学艺术的世界将会怎样,正如作家麦家所说,那个时候,人类只会改天换地,不会感天动地;只会留下脚步声,没有心跳声;只会流血,不会流泪;只会恨,不会爱;只会战争,不会和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的时代主题赋予中国科学与文学以共同责任。科学创新锚定高水平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引领科学家们勇攀科技高峰,文学创作瞄准建成文化强国目标,呼唤文学家们铸就文艺高峰,二者都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己任,以实现民族复兴为旨归。

双向互动促创新。科学工作、文学工作,都是艰苦卓绝的创造性劳动。科学家、文学家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科学家们以孜孜的探索和不懈的创新为作家提供源源不竭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为文学创作与传播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文学作品更具时代感、未来感。作家特别是科幻作家们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描摹科技创新的无尽前沿和万千气象,讴歌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强国之行,让科学探索走进人民、贴近人心。科技创新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同时孕育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结合育新机,碰撞生新态。科学与文学相融互促,科学家与文学家高密度互动、高水平协同,涵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共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共同培育生产力发展的新质态,共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多元复合育英才。60多年前,英国物理学家、小说家斯诺提出世界上存在着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彼此分野、相互割裂。长期以来,知识门类的高度分化、教育的专门化和文理分科,致使科学和人文的学子和学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造成两种文化鸿沟难以消弭,这本质上是对系统的割裂。科技史表明,文史哲的素养,一向是科学家作出发明创造的重要催化剂。反思和应对“李约瑟之问”“钱学森之问”,就要着力培养融贯古今中西、具备多元复合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系统观念,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统筹部署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文化和科技融合等,为我们提供了基本遵循。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自主培养实践中,特别需要融合科学的想象力、文学的想象力,提升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涵养创新人才的创造性特质。时代需要更多兼具科技与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奠基科学的未来、文学的未来、国家的未来。

“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中国式现代化图景波澜壮阔,新时代科学和文学比翼齐飞。中国科学家有志气创造更多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科技奇迹,中国作家有志向创作更多展现瑰丽多彩中国风貌的文学精品。期待科学家与文学家深入交流、交融、交响,让科学与文学合奏出时代强音,在新征程上勇立改革潮头、谱写时代新篇、屹立世界之林。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