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竞技
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黎当地时间8月11日圆满闭幕,中国在巴黎奥运会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为期15天的奥运会中,运动员们超越生理极限,奋力拼搏,打破世界纪录;亿万观众在全球各个角落为健儿们呐喊助威。奥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的竞技场,也是全球观众的盛宴。
自1896年首届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以来,以奥运会为代表的体育竞技也是科幻作家的书写对象。从阿西莫夫编选的作品集《科幻奥运会》到王晋康以2004年雅典奥运会为背景的《豹》(1998)、刘慈欣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光荣与梦想》(2003),再到宝树编选的奥运主题科幻小说集《光荣与梦想》,这些作品展现了科幻作家对人类竞技体育的期许与想象。一方面,最具想象力的科幻文学赋予奥运体育竞技推陈出新的可能;另一方面,科幻在描写激烈的体育竞技场景时,继承并超越了现实体育赛事的竞技精神,在展现现实关切的基础上,更以此为媒介讨论体育竞技、体育精神,并阐释体育与个人、国家之间的关系。
刷新世界纪录、获得奥运冠军、在领奖台上唱国歌不仅是运动员的光荣与梦想,也是中国科幻作家反复书写的母题。王晋康《豹》、长铗《674号公路》(2007)、迟叔昌《3号游泳选手的秘密》(1956)、刘慈欣《光荣与梦想》等作品多聚焦参赛运动员对人体生理极限的突破和超越、对身体潜能的激发、对速度(高度)的追求以及对打破世界纪录、获得奖牌的渴望。
“夺冠”这一体育竞技核心目的不仅与现实中的奥林匹克精神相契合,也是恣意汪洋的科幻想象在现实体育竞技层面的连接点与着陆点。奥运会上,开幕仪式、升国旗、唱国歌、颁奖仪式等将运动员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与国家荣誉进行并置。奥运赛场上激烈的竞争并非只是运动员竞技实力的比拼,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投影。刘慈欣的《光荣与梦想》将奥运赛场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共生”关系发挥到极致,运动健儿通过奥运“为国争光”被转喻为“为国征战”。小说不仅将现实的奥运改写为一场“战争”,也以马拉松竞赛为主题,将北京城的历史文化景观与运动员辛妮的童年记忆、家国情怀交织。
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竞赛成绩的提高、冠军的取得多依靠平时的高强度训练、教练的科学指导、良好的团队协作、完美的临场发挥等;但在科幻视域下,运动员突破人体极限,提高生理机能以获得世界冠军依靠的往往是各种科技手段,如基因植入、生物医学技术、科学发明创造甚至地心引力等,如《豹》中被植入猎豹基因的“赛博格”、迟叔昌《3号游泳选手的秘密》中涂抹科技润滑剂的林小波等。
与此相似,AI时代与后人类时代的体育竞技题材作品,或许并不着重刻画运动员的训练历程和竞技比赛现场的跌宕起伏,而将叙述重点放置在“夺冠”背后的竞技伦理、科技与体育的驳杂关系等。科技与现代医学的进步不仅帮助运动员提高体育成绩、获得世界冠军、让残疾运动员重返奥运赛场、制造出赛博格意义上的“新人”;也抛出更深刻的问题:经过基因改造的运动员继续参赛是否有违体育竞技伦理?经过人体干细胞生命素修复的运动员是否还有资格参加残奥会?凌晨的《最后的残奥会》在讨论上述伦理困境的基础上,也表达了更美好的愿景:在医学足够发达的后人类时代,所有残疾人都能通过科技恢复身体,能与其他参赛者平等地在奥运赛场上一决高下。
科幻视域下的奥运想象在展现创作者个人关怀,讨论运动员个人生命历程、职业生涯与国家荣誉关系的基础上,将视线延伸到更远:在竞赛和追逐奖牌之外,运动员应当如何追寻生命的意义?在对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之外,竞赛的意义和真正的体育精神是什么?
1913年国际奥委会正式将“更快、更高、更强”这一奥林匹克格言写入《奥林匹克宪章》,并在安特卫普奥运会上首次使用。罗夏的《负限奥运会》对这一格言进行“创造性叛逆”,小说以“更低、更慢、更弱”的“反内卷”竞赛标准表达对残酷竞技的质疑与追问。与之相似,长铗的《647号公路》中,赛车手一秒钟的速度领先,或许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偿还。后人类时代,科技和基因技术帮助运动员不断超越生理极限、提高运动速度,“夺冠”变得轻而易举。科技进步带来的却是“世界冠军”这一荣誉含金量的丧失,现实中体育竞技的意义由此被科幻的想象解构。
因此,从奥运题材科幻作品创作来看,叙事者往往聚焦几个核心问题:其一,如何采用科学技术、生物医学技术、基因工程改进人类身体或基因的缺陷,切实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被植入动物基因的运动员继续参赛又是否违背竞技伦理。其二,在打破世界纪录、获得奥运冠军、站上“世界之巅”后,运动员们应当如何追寻生命的意义。其三,AI时代,体育运动如何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之外的慰藉;速度与激情之外,人们又如何通过科幻体育运动寻找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快乐。
因此,在科幻体育竞技比赛中,或有女性运动员超越真实奥运中生理性别的限制;或有互联网公司的先锋产品经理在拳击游戏中释放生活压力;或有莫德里奇代表克罗地亚在2018年世界杯中获得亚军等。科幻体育的意义并不仅限于超越现实,帮助运动员或普通人实现现实生活中本不能完成的“夺冠”;更在于回应科技进步与体育竞技之间的复杂关系。
科幻作家田兴海曾指出科幻与竞技体育的相通之处:“科幻和体育都是人类精神的体现”。与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其他题材相比,科幻体育题材相对冷门,且创作者对科幻奥运的书写多集中在“申奥”之后。在后人类主义的境遇下,重新回顾中国当代科幻体育题材尤其是科幻奥运题材的文学创作,不仅可以重新思考奥运与体育竞技的意义,也是用中国式科幻探索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发展之路上,中国体育更多的可能性。
(作者系复旦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