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绝不是中国 唯一的存在”--访谈
2023年10月18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将在成都举行,这是世界科幻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成都也成为亚洲第二个、中国首个举办世界科幻大会的城市。届时,国内外的科幻大咖和科幻迷将齐聚蓉城。
姬少亭,80后,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她从2007年起在科幻领域活跃,采访、办活动、策划科幻图书,2016年,姬少亭从媒体辞职创办了一家科幻文化公司,专门打造一个致力于科幻内容生产以及经典科幻作品多元化开发的平台——很具科幻感的“未来事务管理局”,许多科幻迷因此称她为“局长”。她曾参加过在英国伦敦和芬兰赫尔辛基举办的世界科幻大会,对成都大会期待满满。
日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姬少亭。采访过程中,姬少亭对于科幻的未来、科幻周边、刘慈欣等科幻热门话题侃侃而谈。
刘慈欣不是唯一存在,而是特殊存在
姬少亭是个不折不扣的资深科幻迷,高中时看刘慈欣的《地火》,到新华社做记者时采访刘慈欣,两人由此结识,命运的齿轮不断转动。现在,刘慈欣已是“未来事务管理局”的签约作家,未来局参与制作了刘慈欣的科学纪录片《未来漫游指南》,正在开发他的小说《烧火工》。
记者:提起科幻作品,大众的第一反应仍然是刘慈欣,但除了刘慈欣,还有谁可以“依靠”?
姬少亭:当刘慈欣自己去谈论《流浪地球》的时候,不会仅仅把《流浪地球》看作是自己作品的衍生,他甚至认为《流浪地球》尤其是《流浪地球2》已经是郭帆导演和他团队的作品了。刘慈欣在很多场合都专门提到,郭帆在电影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导演和电影团队才是电影最重要的创作者。刘慈欣凭借作品的优秀程度达成了科幻的“破圈”,他的作品被不关心这件事的人关心到了,这并不是说科幻领域只有《三体》这部作品值得被阅读。类似于,全世界最知名的奇幻作品,有可能是《指环王》《哈利·波特》,也有可能是《冰与火之歌》,但是并不代表说奇幻类型的作品只有这两三部。刘慈欣和他的作品,是这个时代稀缺性的存在,他是过于特殊的那个存在,但不是中国科幻唯一的存在。
记者:对于中国科幻的未来,我们应该抱有怎样的期待?是否是更多优秀的科幻作家脱颖而出?
姬少亭:我们期待文字领域的大繁荣,但同时我们不应该把科幻的生产仅仅指定在作家身上。实际上这些年来,非作家的工作量是非常非常大的。还是拿《流浪地球》举例,这是一个数千人的剧组,从世界观到剧本到美术设计,再到道具制作、现场拍摄、特效制作、后期剪辑、配乐等等,所有人都参与了创作。这其中许多工作都不是作家的工作。比如纪录片《未来漫游指南》,我们与哔哩哔哩和BBC科学部共同研究了刘慈欣的科幻设想,采访了相应领域的全球顶级科学家来呼应他想象中的未来。再例如,这些年国产潮流玩具中几乎所有的知名IP都拥有自己的宇航员或者机甲形象,成为新的科幻文化载体。不少潮流玩具艺术家都不断在创造自己的科幻形象,潮玩公司UV的知名潮玩设计师Ashley Wood就是其中之一,在可动人偶领域拥有不可比拟的影响力,目前我们也开始合作。不同的文化领域其实都有自己的科幻产品,我们期待的未来,是科幻文化载体的极大丰富,从图书到一切。我们希望看到更多领域的创作者开启自己的科幻创作。
记者:你提到帮刘慈欣、韩松等作家看到更多平时不能看到的地方,这个能详细谈一下吗?
姬少亭:未来局通过达成和一些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帮创作者敲开一些平时紧闭的大门,让他们走进去亲身体验,并和科研人员深度交流。这些合作方有中科院、国资小新、卫星发射基地等单位,也有中核、中铁、科大讯飞、蚂蚁金服等。在我们的牵线下,刘慈欣、韩松和糖匪参加了在贵州举行的射电望远镜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落成仪式。王晋康、昼温等数十位不同年龄层的作家参与了国资小新组织的科幻科普作家走进新国企活动,走访了四家企业,看见了中国真正的今天,结集出版了《大国重器》科幻小说集。韩松等数十位国内外科幻作家参观了万达的丹寨小镇,以此为基础,我们策划了华夏科幻系列,出版了这一批关于丹寨文化的科幻小说。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帮助这些在图书和网络中苦苦寻找二手资料的作家,走到真实的世界里,看见最前沿的科技和最震撼的大国重器,是因为我们希望,他们今天写下的关于未来的创想,足够基于现实,能够对未来真正产生影响。
科幻是一种思维方式,可用不同文化载体表达
记者:作为一位科幻行业从业者,从产业的角度出发,你觉得科幻该被什么所承载?
姬少亭:在今天,在中国从事科幻业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我们能够看到不同的产品都成为了科幻的载体。未来局一直以来的理念就是:科幻可以被不同的载体表达,文字、影像、绘画、游戏、VR、玩具等。我们参与生产了以上几种载体。出版了54册原创科幻图书,参与了数个影视项目、大型游戏项目,正在推进韩松和刘慈欣的电影改编、VR改编。此外设置了玩具厂牌“宇宙抽屉”,开发了外星小绿人、仓鼠克拉克、熊猫王蹬蹬、拉路娜、卡塔卡塔等玩具IP,自主研发了桌游项目《傀儡城》。
记者:是不是不应该把一些周边看成是科幻的衍生品?
姬少亭:这是一种刻板印象。我们确实发现很多科幻从业人员喜欢把所有非文字的内容都看作是衍生,这个思路其实是不对的,是不符合这个时代的诉求的。在不同行业中,科幻都可以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底层逻辑,如果把眼光放开,就会发现科幻其实在游戏、玩具、电影等产业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参与其中,需要在尊重不同行业规律的基础上展开工作,才可能有所建树。科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载体表达出来,是我们最想看见的未来。
并非每一个IP都适合从某个载体过渡到另一个载体,任何行业都可以产生原创科幻。虽然中国科幻产业起步较晚,但已经出现了优秀的原创科幻游戏和原创科幻玩具。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不少文化行业的优秀创作者已经开始愿意改变自己原有的创作思路,用科幻来赋予更多价值。未来局也一直提供这样的创作服务,为腾讯游戏、网易游戏、哔哩哔哩、万代南梦宫、52TOYS等企业的不同产品提供了科幻世界观设定、故事撰写、美术概念设计等服务。
科幻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期待科幻大会带给成都更多机会
科幻一直被认为是亚文化的一种。科幻迷有一套独特的思想认知,这使得他们诞生了一种专属的共同语言。科幻大会的到来,也令姬少亭特别期待。
记者:科幻大会对于科幻迷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姬少亭:科幻大会就是科幻迷们老朋友的相聚,这完全是基于对科幻的热爱。当然我最期待的还是我们可以去见见老朋友,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老朋友。
记者:你参加过在国外举行的科幻大会,有什么特-别难忘的回忆吗?
姬少亭:我曾参加过在英国伦敦和芬兰赫尔辛基举办的世界科幻大会,是我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当你在世界性的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幻迷聚在这里,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是交流竟然完全没有障碍,这个感受非常强烈,令人惊讶。我们因为某个喜欢的IP、某个作家、某一个cos、某一个周边,忽然确认了对方也是“自己人”。我终于认识到,科幻是一种语言。我们不是在用汉语英语日语说话,而是用科幻这样一种世界通用语在交流。
记者:对于即将在成都举行的科幻大会,有什么期待?当一座城市加上科幻这个标签,对这座城市意味着什么?
姬少亭:在一座城市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去思考文化符号到底是什么?是来自过去还是来自未来,还是说有能力去融合过去现在和未来。我觉得科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符号。它既可以融合过去,也可以走向未来。因为它本身就是关于可能性的思考,关于人与未来关系的一种文化特征。成都这座城市选择科幻作为自己的文化符号是非常有趣和跳脱的,也是非常符合时代特征的。我也非常期待,这次世界级的科幻大会,可以为成都进一步增添关于未来的文化氛围,同时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
(本文转载时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