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批评亦是创作
《文艺报》于2016年11月18日以《切实加强和改进文学批评》为题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论述了当前文学批评令人不悦的状况。文中提到:文学批评切忌总用老一套理论思维和话语,成为放在这里也能说、放在那里也能讲的万金油。缺乏...[详细]
-
别样抒怀――张艳荣小说集《父亲的山高母亲的水长》
最初认识张艳荣是在辽宁省的一次文学会议上,她有着东北姑娘的爽朗和大方,我丝毫也没有想到她的小说基本上写的是军人。后来才知道她与军人还是有亲密的关系的,她是一位军嫂。张艳荣走进军旅文学的大森林里,她在这片森林里...[详细]
-
情系土地的诉说――试析长篇小说《路过合庄》
《路过合庄》系中国作家协会2012年度的重点扶持作品;也是辽宁省作家协会首批五部重点扶持作品之一。从立题、构思到书写、打磨,历经四年之久,是尹守国在农村题材厚度上的一次尝试。作品以高速公路为意象,涵盖农村生活方式...[详细]
-
2016年中篇小说年度综述:主观・信仰・先锋性
我一直认为,近十来年的当代小说创作,真正代表小说水平的还是中短篇小说。但是2016年的小说风光却让长篇小说占尽了,这一年被称作长篇小说的大年,引起较大反响的作品就有二十余部,而中短篇小说基本处于波澜不惊的状态。但这...[详细]
-
长白云下的北方歌者
圣经说:好天气来自北方。大约N年前,我随一个作家团去俄罗斯,在飞机上听一个美国人这样感叹他当时恰好坐在我旁边,而飞机正盘旋在辽阔的西伯利亚和美丽的贝加尔湖上空,我听见他用英语说:Fair weather comes out of the north...[详细]
-
人人都在什么时候才能有尊严――评《黄昏里的男孩》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迄今,余华几十年的写作,犹如一条漫长的河流,或者似一条起伏不定、尘埃也未有落定的跌宕道路,在我们的眼前延伸,激荡,震动,悠远而沉重。这些年来,伴随着我对余华的阅读,一个对余华写作的美学判断和伦理界定,油然...[详细]
-
给驴插上思想的翅膀――读小说《驴子在天空飞舞》
《驴子在天空飞舞》是发表在《满族文学》(2017年第一期)上的短篇小说,作者李铭。讲的是茂盛老汉生活不幸的故事。 茂盛老汉有个儿子叫井旺,也是他唯一的儿子。儿子当兵时在家处了个对象叫蛋蛋,复员回乡谈婚论嫁,蛋蛋爹老会...[详细]
-
论文学批评的承载力
伟大时代需要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也需要科学的富有承载力的文艺批评。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详细]
-
文学高峰行者的自信与优雅:读《英格兰流年》
去年初的省作协理事会上,高海涛把他的散文集《英格兰流年》给我,扉页上写的是陈巨昌书记正之。他郑重,我感动。海涛,早就是辽宁省作家协会的副主席了。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型作家、评论家。他的年纪比我小十多岁,头发也稀疏...[详细]
-
使评论升越为研究――序王宁《心灵与文学相遇》
王宁是我省新近成长起来的文学评论家,又是评论成果颇多的评论家。她已在国家和省市的报刊上发表了许多评论文章,所评论的作家作品基本上都属于东北地区特别是辽沈地区的作家。一个评论家把评论对象设在一个集中点上,不论...[详细]
-
蜻蜓、刀子与文明路――万胜小说印象
鼻尖上的蜻蜓 终于,她把身体上每月都例行公事的含蓄的那几天挨了过去,今天是神清气爽的新的一天,她如释重负。她早早就把一大桶水晒在院子里,迫不及待地要与之亲近。这种亲近的渴望,让她从夜里就开始焦虑,她时不时地从朦胧...[详细]
-
“那个个人”――读于晓威小说
读于晓威的小说,不禁让人想到电影《阿甘正传》里面那句经典台词:生活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是的,于晓威的小说常在历史与当下,乡村与城市,北方与南方间闪回,更是频繁地在不同类型人物的内心之间...[详细]
-
《河对岸》:生命的依赖和依偎
薛涛 《河对岸》 薛涛/文 【俄】安娜斯塔西亚/图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17年版 这一温情的绘本故事延续了薛涛一贯以来的文学主张,他用善意书写人生,创造了一个温柔、纯美、清澈的艺术空间。 薛涛,一个儿童文学界坚...[详细]
-
诱饵与怪兽――双雪涛小说中的历史表情
一、 双雪涛与《收获》编辑走走对话时,谈及自己在写作方面的野心:只要你足够好,足够耐心,足够期盼自己的不朽,就可能完成自己的伟业。[1]伟业与不朽是夸张、虚幻的大词和身后事,而好与耐心确实是目前触手可及的事物。 这个...[详细]
-
以小见大是她的美学宣言
铺天盖地的日常生活每日都掺杂在我们的周围,这需要写作者去剥离出更有意义、更符合自己表达风格和表达意愿的内容。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70后女作家们进入并占据文坛一隅以来,日常生活写作发展尤甚,张鲁镭不仅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