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有关真相的追问之旅――简论孙惠芬新作《寻找张展》
在对孙惠芬的阅读中,我始终对她对关系的纠结耿耿于怀,总是期望她能于此有一个飞升性的创设,因此我在几次关于孙惠芬的评论中都谈及了《致无尽关系》这篇小说。果不其然,从《致无尽关系》,经历了《生死十日谈》《后上塘书》...[详细]
-
记忆和颖悟在书写中丰满凝结――评鹤蜚散文集《融入生命的味道》
散文写作虽然文无定法,可以信笔由来,但具体到某一个作家的散文,又会呈现出连作家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文有定法,尤其是读过这个作家一定数量的散文后,作家的惯用手法会有一个清晰呈现。鹤蜚的散文集《融入生命的味道》就显示了...[详细]
-
《在母语的屋檐下》,从容咀嚼缭乱的风景
读罢彭程散文新著《在母语的屋檐下》,脑间浮现《北史》中的一句名言: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彭程这本散文集最可贵的品质,正在于其艺术世界的自出机杼和自成风骨无论整体取向抑或具体行文,都呈现了属...[详细]
-
讲述中国故事且讲出深度
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给当代长篇小说创作提供了最新鲜的、最独特的养分,作家们力图从中找到自己的叙事路径,作品中有很强的本土意识,包含着文学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认知,具有较强的现实品格和人文情怀 近些年长篇小说发展让...[详细]
-
有情的辽西,有情的中国
一个寒冷的春天是这样的: 草地上的紫罗兰似有瑕疵。 大约两周时间,树木都在犹豫, 细小的叶子在等待时机, 并精心显示自己的特质。 伊丽莎白.毕晓普 去年的早春时节,我回到三燕故都的朝阳,一是应邀讲课,二是参加签名售书。我...[详细]
-
老实而严肃的写作态度
【新作过眼】 初读《墨雨》 (作家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这部小说时,对这个书名颇为惊异。我也像小说中的教书先生吴有如一样,在猜想这或许出自某个典故。记忆中有过许多以雨组成的意象,如花雨、烟雨、红雨,但墨雨的意象第一...[详细]
-
甜蜜的批评与僵化的考评
文艺批评的重要功能是褒优贬劣,让优秀的脱颖而出,让低劣的相形见绌。如果批评家只侧重于褒扬,而很少有批评,带来的后果会是严重的:如尊严的丧失,标准的紊乱,文艺生态的恶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文艺批...[详细]
-
《大机车》的启示
大连作家孙学丽(笔名鹤蜚)最近推出了长篇报告文学力作《大机车》,在工业题材创作上有了新拓展,为报告文学界鸣响了鼓劲的汽笛。就文学创作来说,辽宁曾经出现过很多优秀报告文学作家。但这么多年来,报告文学创作相对有些弱化...[详细]
-
作家的拣拾和探寻――评万胜小说《十面埋伏》
从某种程度上讲,小说都是在写寻找,人类太容易遗忘,而作家的责任,仿佛就是拣拾遗失在岁月里的种种。同时也探寻,探寻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现实和精神家园。万胜小说《十面埋伏》讲的是一位老人的晚景,故事场域设置在了公园。公园...[详细]
-
以记忆为桑叶抽丝作茧――读王立春《狗尾草出嫁》
看到王立春的诗歌自选集《狗尾草出嫁》,想到一个诗人和他的诗作之间的关系,正像是(蚕)蛹与其丝、茧之间的关系。蛹在蚕的阶段努力吃桑叶吐丝,直至织成茧把身体包裹在里面,自己也完成了从蚕到蛹的蜕变。蛹是一个成功的蚕,茧是...[详细]
-
高远、清冽、绮艳的灵魂哨声――评吕天琳散文
地域赋予作家的意义是持久的,根深蒂固的,甚至是终身的。它决定了一个作家写作的精神基调和美学取向。在东北这片寒冷而沉厚的土地上,曾经飞扬出许多异常高远、清冽、绮艳的文学灵魂的哨声,它们以特别的韵律,唱响在中国文学...[详细]
-
大机车故事启示录――报告文学《大机车》的价值和意义
鹤蜚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机车》日前出版,我一直关注着这部作品的写作过程和出版情况。两年前,我是在辽宁省作协召集的重点作品扶持论证会上认识鹤蜚的,当时我是8名评委之一。印象中,当时我读到的仅仅是写作提纲、内容梗概,...[详细]
-
《后土》,作家的写作资源与中国式叙事
《后土》整个叙事节奏不是特别快,24节气的结构,其实就表明了小说的精神气质。对乡土的记忆已经深入叶炜的骨髓里面了,这种文化DNA在他的创作中一直在起作用。叶炜在写作过程中基本上是一种乡下人的视角,将自己作为乡村中...[详细]
-
寻找具有内在力量感的青年形象――孙惠芬长篇小说《寻找张展》
在我看来,张展似乎更像一个找寻与践行家族魂脉的使者。小说折射其实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许多追求展翅高飞的现代人在躲避家族故土的穷滋味时险些丢了本真与魂脉。这种有意无意的躲避有多少违背了事物顺常发展的自然规...[详细]
-
童诗创作的一个重要动向――评王立春诗集《梦的门》
几年前,王立春出版过一本薄薄的诗集,我从中看到了童诗创作的一个重要动向,颇为之激动,写过一篇不算短的诗评。我在文中对中国童诗作了点粗略的描述: 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成功的儿童诗,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以童趣见长的,柯岩、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