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列御寇・歧路亡羊》内容简介和鉴赏
先秦・列御寇・歧路亡羊
先秦寓言小说。旧题列御寇撰。原载《列子・说符》。朱靖华《先秦寓言选释》,北大中文系《中国古代寓言选》,刘学林、迟铎《先秦两汉寓言选萃》均选入。这是一则饶有趣味的故事。叙述: 杨朱的邻人丢失了一只羊,随即率众人去寻找,杨朱却对此事不屑一顾,邻人回来告诉他,因为多歧路,羊不知跑到哪条路上去了,未能找见。杨朱忽然忧愁得变了脸色,好久不说话,整天无笑容。他的学生孟孙阳把这件事告诉了心都子,两人相约一同去拜见他。心都子问他:“从前有弟兄三人,在齐鲁一起跟一位老师学习,学得了仁义之道。回家后,父亲问他们: ‘仁义之道是怎么回事?’ 老大说: ‘仁义使我明白了要爱护生命而后追求名誉。’ 老二说: ‘仁义使我明白了宁愿舍弃生命也要成全名誉。’ 老三说:‘仁义使我明白了生命和名誉同等重要。’ 他们三种说法完全不同,但同出于儒家,究竟谁是谁非呢?”杨朱回答说: “有个住在河边的人,熟悉水性,善于游泳,靠撑船摆渡为生,赚钱很多。背着干米粮向他学习的人成群结队,结果被淹死的差不多有一半,本来是学习游泳的,不是学淹死的,而利害竟如此,你认为他们谁对谁不对?”心都子听了以后,没有说话就退了出来。孟孙阳出来后,责备心都子和先生的谈话爱绕弯子,使他越来越糊涂。心都子开导他说:“大路因岔路太多而丢了羊,学者因为说法太多而丧失了研究的方向,学问的根基并没有什么两样,而流传下来却这样的不同,只有回到相同和一致上来,才不会丧失方向。”寓言的本意在于说明: 学习 “道” 的态度必须专一,如不专一,就会 “大道以多歧亡羊”,而得不到“道”。其形象的客观意义告诉我们,学习任何东西,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否则,到头来将会一无所获。小说通过杨朱和心都子围绕治学而进行的一段新奇的对话,既表现了杨朱善于思辨、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也显示了心都子巧于言辞,伶俐机敏的个性特点。故事情节完整,行文欲擒故纵。如写邻人率众追羊时,杨子曰:“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对邻人的兴师动众明显表示不满。而当邻人告诉他因多歧路找不见羊时,“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其实,这才是作者真正要写的杨朱的态度,前面的“不满”不过是故纵,为后文张目。而杨朱为何“戚然变容”,又不得而知,难怪“门人怪之”,读者也莫名其妙,作者却故意以“杨子不答”为由按住不表,留一悬念。直到文章结束,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之旨是学“道”要素。这则故事对后世较有影响,“歧路亡羊”(歧,岔路; 亡,逃失) 被作为成语广泛运用,比喻事理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不会找到真理。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