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精卫填海》内容简介和鉴赏
先秦・精卫填海
亦题《精卫》。先秦神话小说。撰人不详。原载《山海经・北山经》。袁珂《古神话选释》、李格非等主编《文言小说》均收录。故事说:柘木茂盛的发鸠山上,有一只鸟,形体像乌鸦,花头、白嘴、红爪,名叫精卫。她的叫声就是“精卫、精卫……”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一天,女娃在东海游玩时,不幸被淹死。她的精魂便化作精卫,常常口衔西山之树枝石子,去填那曾经夺去她生命的大海。远古之时,童年的人类与大自然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原始人与大自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虽然也有失败,却始终保持了不甘于失败的顽强精神。本篇正是这种精神的反映。这个神话,可能产生于沿海的部落,因为大海经常吞没人的生命,于是人们便产生了填平大海的幻想。本篇歌颂了精卫死而不屈的精神,表达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决心。作品塑造了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复仇者――精卫的形象。精卫是美丽可爱的,可歌可泣的,她是人民情感的寄托,人民理想的化身。艺术上,其一,本篇与一些神话一起,创造了艺术史上最早的悲剧美。精卫与大海的矛盾,是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恩格斯语)。以此为中心,作品一方面写出了大海这一自然力的强大与恐怖; 另一方面,不仅写出了女娃悲惨的牺牲,更写出了她化为精卫要战胜大海的悲壮精神和必胜信念,从而显示了人类自身的伟大和崇高,读之,很能给读者以悲壮的美感,震撼人,鼓舞人。其二,作品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引读者先喜后悲,回味无穷,这就更增强了悲剧的艺术魅力。作品先着力描绘了精卫的美丽之态,调动读者的兴奋喜爱之情。以此为基础,再倒叙她为大海所淹死而化鸟复仇的悲惨经历和英雄行为,便使读者顿生婉惜、敬佩之情。其三,创造了用超现实的形式表达现实的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女娃死而复生,化为精卫鸟,衔西山之木石以填沧海,这些都是荒诞的,超现实的,但正是通过这种奇异的形式,形象而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对宁死不屈的斗争者的敬佩之情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这篇神话的影响是深远的。南朝梁任 《述异记》据此故事,演变出精卫“偶海燕而生子”的情节,又出了新意。精卫所表现出来的不屈精神,是一种永远鼓舞人心的力量。晋代诗人陶渊明就深为这一精神所感动。他在《读山海经》一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表达了无限的钦羡、赞颂之情。清人顾炎武《精卫》诗,曾“赋精卫以寄托”抗清复明之意志。近代革命家秋瑾曾作弹词《精卫石》,歌颂精卫斗争的崇高性。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