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经典科幻

陈楸帆:在理性未及之处,故事熠熠生辉--科幻

发布时间:2020-11-04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很奇怪,最近一两年读到觉得很厉害的国内科幻中短篇,大部分发表在豆瓣阅读上。这不是恭维的话,而是事实,大概也有自己阅读习惯变化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原本就很成熟的作者,也被这个平台的某些特质吸引,将作品首发转到这里来。

但我更看重的是豆瓣阅读对于新作者的发掘和培养,往大了说,这是中国科幻的源头活水,往小了说,市场和读者都需要新的刺激。而在这一批“豆瓣系”的科幻新人里,双翅目便是其中最耀眼的几颗新星之一。

最早读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时颇为惊赏,标题对于本雅明的明显致敬吸引住我,而文本中不疾不徐、精耕细作、处处用典的学院做派更是引人入胜。在这个快餐阅读时代,很多时候似乎存在一种刻意的误导,将精致、考究、耐人寻味的文字与“爆款”“十万+”“大众流行”树成水火不容的死敌,错将媚俗当通俗,误把简陋当简约。我始终有种顽固的坚持,我相信在这个时代,文学不应该成为游戏或者影视的替代品,提供即时性、生理性的刺激;相反,文学的功能在于“造境”,在于“隔绝”,在于“沉浸”。这种绵长曲折的审美认知之旅需要旅人们做好相应的身心准备。它不是一座瀑布滑梯,脚一踩出溜到底,而是有起有伏的山路十八弯。

双翅目的科幻小说高级就高级在它提供了各个层面上的认知挑战与冒险。从内核上看,她谨守黄金时代的特点,每一篇都基于技术发展可能性所带来的“what if”,如《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的3D打印,《精神采样》中的大脑连接组及人机接口,《公鸡王子》与《空间围棋》中对于人工智能的探讨。从剧情推演上,双翅目的欧陆哲学学术背景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及扎实的逻辑思辨能力,让她得以游刃有余地围绕着一个个“what if”铺排出变化多端却绝不套路的剧情线索,满足刷剧情派读者的欲求。而从文字上,双翅目操持着一种我称之为“深加工”过的翻译腔,流畅、精准、简洁却又不乏诗意,如同她所推崇的博尔赫斯、威廉·吉布森和特德·姜,时常让我停下来反复咀嚼字里行间所包含的丰富韵味,好读,但却不仅仅是好读。

也许是受哲学背景的影响,双翅目的作品绕不开对世界的终极思考与发问,用台湾说法叫“大哉问”。对于艺术品的极致复制会否改变原作的唯一性?艺术的价值取决于物质还是无形的精神,边界何在?如果人类可以用植入脑中的芯片来分享种种体验、情感甚至超越性的顿悟,那么人类个体存在的意义何在?当人的意识被植入了机器人三定律,当人工智能能够领悟围棋玄妙莫测的真谛,人与机器之间究竟如何共存,而所谓的智慧是否只是一种宇宙的幻象?

当今欧美通常用Speculative Fiction来统称一切包含幻想推测性元素的虚构作品,而speculative同样也包含思辨之义,这正是人类哲学生发的根基。双翅目坦言自己喜欢柏拉图、康德、德勒兹,不喜欢海德格尔却因为做硕士论文对他最为熟稔。双翅目的小说里可以看到她的理性,以及尝试用故事去推演理性所无法企及之处。她相信万事万物以物质为基础,而物质的秩序却导向了某种超越性的存在,关于智慧,关于本体与客体,关于文明以及信仰,乃至禅。

在双翅目自诩为“哲学式缠绕”的叙事中,我们随着人物由日常出发,不断深入世界的结构深处,像是循着埃舍尔式的阶梯旋转、上升、回到原点,如孩童漫步于闪烁金光的日落沙滩,拾捡新奇,得到领悟,遇见美。如同她在《精神采样》中所写到的:“记忆并不按照时序排列。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沉入时间长河,只有几个片段能够结成晶体,于日后熠熠生辉。”

期待双翅目的故事晶体随时间生长,缓慢而坚定,形塑中国科幻乃至文学新的河床面貌。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