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经典科幻

中国科幻 繁荣可期--科幻

发布时间:2020-11-04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科幻圈在中国大陆至今仍是一个小众的圈子。科幻很多时候被看成是“科普”的一部分,目的只是“唤起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而已。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如果谈到科幻,能想起的作家就是儒勒·凡尔纳(法国科幻作家,鲁迅曾翻译其《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两本小说)。凡尔纳的一枝独秀遮蔽了许多公众乃至学者的视野,使他们看不到或不愿意去看国际上已经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的科幻创作主流。

当代科幻创作的主流可一言以蔽之:反思科学。在凡尔纳时代过去之后,从十九世纪末至今的一个多世纪里,西方世界的科幻小说作家、漫画家和电影编剧导演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在反思科学的纲领下进行科幻创作。这个纲领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不赞成或尚未深入思考过这个纲领的人也会被裹挟着在这个纲领下创作。一个多世纪以来,在这个纲领之下,西方科幻作品中普遍展示科学技术过度发展后的荒谬后果,警示滥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祸害,警示资本借助科学技术疯狂逐利终将危害地球环境和公众安全。

但是中国的情形稍有不同。虽然《西游记》《封神榜》《镜花缘》可以证明中国人原本并不缺乏想象力,但就“思想血统”而言,这些作品和当代科幻并无相通之处。当19世纪末西方科幻由威尔斯开启反思科学的传统时,中国的第一代科幻作家却在全力模仿凡尔纳,想象着未来一个又一个高科技盛世。上述传统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然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科幻作家迅速完成了与国际的接轨,在整体上汇入了国际潮流之中。

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偏偏没有汇入这个潮流之中。他以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坚持着他的科学主义创作纲领,突显出他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科幻中的反潮流地位。科学主义最基本的信念,是相信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问题,而这恰恰也是刘慈欣的信念,他在作品中反复表达和图解着这个信念。

从整体来看,反思科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科幻创作实践,已被证明是富有活力的创作纲领。与此相对,“科学主义”纲领如今早已式微。可以认为《三体》的成功并不是非科学主义纲领优秀的证明,而是刘慈欣创作能力强大的证明。

非常有趣的是,刘慈欣虽然持有强烈的科学主义信念,他的《三体》却并没有科学主义纲领之下应有的乐观主义。在他的科幻小说中,刘慈欣对人性进行了科幻所特有的审视,人性拖曳着刘慈欣笔下的角色们,走向未来。当代科幻主流与刘慈欣的反潮流,遂形成一道殊途同归的景观。

而在刘慈欣身旁,日益展现活力的中国当代科幻创作者群体已经汇入国际潮流,大批反思科学的作品正在源源不断地问世,这是另一种殊途同归。与一些科幻作家和科幻评论者的悲观看法不同,我认为,即使西方世界的科幻创作真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正在走向衰落,中国的情形也不会和西方世界同步。从近年持续涌现的中国科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水准和活力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科幻将走上一长段繁荣之路。

作者: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03日 12版)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