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科幻文学初探--儿童文学
按国际上通行的《保护儿童公约》,“儿童”是指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而在中国,自近代以来,则出现了“少年”与“儿童”的提法,如有的出版社,取名为少年儿童出版社,简称少儿社,我国的少先队,全称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中规定:“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性组织”,“凡是6周岁到14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向所在学校少先队组织提出申请,经批准,就成为队员。”中央电视台也有专门的少儿频道。
但是少年与儿童的分界线在哪里,至今混淆不清。
首先,“少年”包括哪一个时间段的孩子,众说纷纭,未见有统一的说法。一种意见是:少年是指十岁左右至十七岁这一时期的孩子。然而,在我国《刑法》上规定:[少年犯]--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因犯罪而依法判处徒刑的人。在这里,“少年”被定义为年满14周岁至18周岁的人。我国的《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中规定,年满六周岁至十四岁周岁的儿童,均可加入少先队。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则把十四周岁至二十八周划在青年范畴。
笔者认为,从对孩子的生理发育的角度看,少年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时期——青春期,也叫青春叛逆期。少男少女进入性觉醒的青春叛逆期的时间有早有晚,但是,女孩在11岁至12岁,男孩在13至14岁,开始进入青春叛逆期。这个阶段大概处于小学高年级及初高中阶段,到了女孩17岁至18岁,男孩18岁至20岁时,结束青春叛逆期,进入青年期。
少年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期。其主要特征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冲动性和自觉性等交错发展着,因而在生理和心理社会化方面都有巨大的变化。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按照《保护儿童公约》的规定,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都可以称为“儿童”,而“少年”,则是包含在整个儿童期中的一个特定阶段,也即11岁至18岁的青春期中的儿童。
虽然国际上并无统一的关于少年儿童的定义,但是,根据中国国情,习惯地将儿童与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并列,称为少年儿童,简称少儿,也是可以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针对儿童读者的科幻作品,相比我们通常所说的“少儿科幻”,我们把它的称谓定格为"儿童科幻"应该更科学合理一些。
2.科幻文学需要细分出儿童科幻分类型吗?
回顾新中国科幻史,儿童科幻曾经是中国大陆科幻的源头。大陆科幻之父郑文光就是以写儿童科幻起家的,大陆科幻发展期的代表作家-叶永烈、萧建亨、刘兴诗,也是以写儿童科幻出名的。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萧建亨的《布克的奇遇》,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等等,都是儿童科幻的经典名著。后来,大陆科幻作家发生了一场科幻"姓文还是姓科"的争论,最后,大多数人统一了意见:科幻小说首先是小说,是文学。于是,大陆的科幻作家大多去追求科幻小说的文学性,向主流文学靠近。当然,这并没有错,而且,这种倾向为新生代作家发扬光大,创作了许多文学性很强,为文学界嘱目的科幻小说。这是中国大陆科幻界的一大进步。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在追求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时候,却有人批评大陆的科幻小说"儿童化",写儿童科幻是"小儿科",科幻理论界和一些科幻作家,把“儿童科幻”当成“幼稚期”的作品,转向写“成人科幻”,有一段时间,大陆很少有科幻大咖去写儿童科幻小说了,坚持写儿童科幻的杨鹏等科幻作家,也被边缘化了。中国大陆的儿童科幻如同"倒澡盆水连同婴儿一起丢掉"一样,在社会上几乎销声匿迹了。因此,我们在发展主流科幻文学的同时,把"丢掉的婴儿"拾回来,让儿童科幻文学蓬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有一种意见认为,不应该把科幻分为成人科幻和儿童科幻,理由是,我们不能对孩子喜欢看什么科幻指手划脚,而应该尊重他们的自由意志。《三体》明显不是儿童科幻,但是,你不能阻止十二三岁的孩子看这部名著。
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把不同层面的问题混淆在一起了,从而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
科幻文学之所以要细分出儿童科幻文学这个分类型,是由三个层面的因素决定的。
首先是读者的层面:儿童科幻文学的读者对象定位于低幼儿童及小学高年级、初高中学生。这部分儿童有在他们这个年龄段对科幻文学的共同爱好。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智商、情商、科商高的儿童,追求适合成人看的科幻文学作品的需求。但我们谈论儿童科幻,并非要限制儿童更高层次的阅读诉求,而是照顾大多数儿童的共同爱好。
其次是市场的层面,市场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进行细分。包罗万象的读者市场和细分读者市场的营销结果大不一样。比如,面对所有人的《科学爱好者》杂志,在细分市场后,改为《课堂内外》杂志社的小学版、初中版和高中版,杂志销量大增,成为全国最大的青少年杂志之一,便是证明。因此,出版社从科幻文学类型中细分出科幻童书市场,是科幻文学成为畅销书的必由之路。
另一个就是作者层面。由于儿童科幻的读者对象不同、写作方法不同,一批了解孩子,谙熟儿童科幻写法的作者,专攻儿童科幻,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这不排除其他科幻作家创作儿童科幻作品,只是这些作家应该去熟悉儿童,学会应用儿童科幻文学的创作方法,才能写出优秀的儿童科幻作品。
3.儿童科幻文学还需细分出少年科幻文学分类型吗?
少年期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儿童“文明化,成为社会的个体”的时期。鲁迅先生曾说过:“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在少年时期的孩子,充满了想象力,对探索未来和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同时也具备非凡的创造力和革命性。因此,针对这个特殊时期创作少年这个独特群体喜欢的少年科幻文学作品,保护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当代科幻文学领军人物刘慈欣对此就有清醒的认识。他曾专门为少年读者编辑出版了一套科幻小说丛书——《银火箭少年科幻系列》。对此,刘慈欣写道:“科幻小说和儿童文学离得很近。科幻小说涉及的探险主题、主宰自我命运的精神,一直是儿童文学所珍视和推崇的。”
他进而总结了少年科幻小说的三个特点:少年科幻小说的整体精神都很正向;少年科幻小说饱含童心,能够吸引孩子们关注科学技术,探索宇宙奥秘;少年科幻小说里的主人公都充满智慧,非常勇敢。所以,“少年通过阅读少年科幻小说,成长过程会变得更加阳光。”
4.少年科幻文学的定义与读者对象
综上所述,少年科幻文学是针对11至18岁年龄段,大约处于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处于青春期的儿童的文学作品。
少年科幻文学作品面对的是进入自我意识觉醒的青春躁动期的少男少女。
他们从幼稚走向半成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开始有了自我评价能力,对人生、对自己逐渐形成一定形式的自我价值观和自我认识能力,不断探求人生道路和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
他们正在实现从依赖性到独立性的转变,想独立思考,独立生活,但是,由于知识底蕴、生活能力欠缺,又不得不依赖父母、教师及社会。
他们从冲动性走向自觉性,有了用理性约束冲动性的初步能力,不再那么任性妄为;情感丰富,脱离了童年期幼稚型情感,逐渐向高级社会性情感发展,表现为具有一定群体感,道德感,美感,社会责任感,向往美好理想的成熟型情感。
总之,这是一个人"三观"及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少年科幻文学作者必须针对这些孩子的特点,创作出引导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优秀作品。
5.非主流少年科幻作家的少年科幻作品
在中国的著名科幻作家中,有不少作家也在跨界从事少年科幻小说的创作。笔者首先注意到刘慈欣、王晋康的一些属于少年科幻文学范畴的科幻小说。于是,笔者将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王晋康的《少年闪电侠》纳入《中国当代少年科幻名人佳作丛书》,与主流少年科幻作家杨鹏的《超时空少年》、超侠的《奇奇怪历史大冒险》放在一起,于2018年8月推向市场,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在此基础上,笔者与相关出版社合作,筹划推出《新中国少年科幻经典丛书》《中国当代少年科幻名人佳作丛书》(第二辑),把刘慈欣的《中国太阳》《地火》《白垩纪往事》《乡村教师》,王晋康的《生命之歌》《追击K星人》《寻找中国龙》,吴岩的《新法螺记》《新奇遇记》《新未来记》等作品,与主流儿童科幻作家的名人佳作混编进去,力图打造一套中国当代少年科幻精品大系。
6.加强儿童科幻理论研究
由于受到传统忽视儿童科幻文学思潮的影响,学术界很少涉足儿童科幻理论的研究,一度将进行这些理论研究的科幻界人士当成不入流的草根。因此,在每届华语科幻星云奖的高峰论坛上,有关儿童科幻理论的选题上不去,我们只好组织专门的儿童科幻论坛进行探讨。
随着儿童科幻的发展,儿童科幻理论研究滞后,严重影响了儿童科幻的健康发展。比如,什么是儿童科幻,什么是少年科幻,什么是青少年科幻?这些细分的类型有什么特点,鉴别优劣的标准是什么?著名主流少儿科幻作家及非主流少儿科幻作家的儿童科幻作品研究等等。可以说,儿童科幻理论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我们相信,澄清了关于儿童科幻文学的理论误区,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一定会使中国科幻进一步走向大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中起到一份不可或缺的作用。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