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大乐透》:科幻大师的初试啼声 --科幻
——菲利普.迪克和他的《太阳系大乐透》
《太阳系大乐透》
作者: [美] 菲利普·迪克
译者: 魏春予
出品方: 科幻世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年3月
《太阳系大乐透》是菲利普·迪克人生中第一个长篇。
小说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正式发表于1955年。在完成了众多短篇小说后,他开始在长篇创作中一展身手。小说原名《赢者通吃》(Quizmaster Take All,Quizmaster即文中的测试主持),正式出版时,改成《太阳系大乐透》(Solar Lottery)。《太阳系大乐透》1956年英国版出版时,又改名为《偶然世界》(World Of Chance)。
菲利普·迪克早期作品中受美苏冷战竞争的氛围影响颇深,在诸如《太空船先生》《巨船》等短篇小说中都略见一斑。而这本长篇处女作产出之时,正处在赫鲁晓夫的苏联正式和美国展开全球竞争的年代,所以也无例外;例如文章中提到的最大最小值算法(博弈论)就是美苏军事情报系统中采用的一种数值策略。
小说讲述了2203年的人类社会,已经强大到可以殖民外星球,但自己内部的社会运作却十分搞笑——每人拥有一张权利卡,靠基于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设计的乐透机,随机抽签选取这个宏伟人类社会金字塔顶部的那个“测试主持”,也就是可以主宰世界的终极大赢家。同时,还设计了一套可以刺杀大赢家的赏金猎人游戏系统,像猩猩社会一样,下位者有机会对权力进行挑战。整个故事就是在这个类似汤姆和杰瑞的互来互往中展开。
《太阳系大乐透》初版
迪克在这个篇幅并不算长的长篇小说中,设计了两条故事线:一条是前任和现任测试主持你来我往的宫廷戏,明枪暗战;一条是人类寻找新行星火焰碟星,试图离开这个诡异的随机世界的奇妙航行。
完璧微瑕,第二条故事线有点鸡肋,似乎有点故意拔高小说立意的企图。明明是一个权力游戏,最后却加上了一个“奔向理想远方”的戏码。这里有个小八卦先讲一下。在写这个长篇之前,市场已经证明迪克的短篇小说非常成功了。不知道是不是受他同班同学厄休拉·勒古恩的影响——心中始终怀揣一颗面向人类文学史的梦想,于是他按照主流叙事语言写了一些文章,结果都被退稿了。我在猜想迪克在早期作为文学创作者,还是想尽力避免科幻作家的标签限制其创作,毕竟那个年代,在主流文学界眼中,连科幻大师罗伯特·海因莱因都只是地摊文学和低俗小说的工匠。所以故事中加入这么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精神的桥段,也就情理之中了。谁会知道很多年之后,他会被主流文学圈接纳成为美国文学大师呢?
《太阳系大乐透》是一本想象力爆棚的小说。机器人、飞船对于黄金时代的那批科幻作家来说,并不陌生。但这本书却超越了这种“坎贝尔体系”,写出了一种社会科幻小说的味道来。除了设计随机乐透机和刺客挑战的戏码,还有可以扫描内心的探心军团,以及可以人格意识转移的皮囊技术。
心灵感应以及心灵与意志的讨论,其实是菲利普·迪克在后期作品创作中最大的亮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他后来那些备受争议的作品中内里深藏的那股劲;例如《幻觉》《琼斯缔造的世界》《模拟造人》《黑暗扫描仪》,还有那本传言是写自己神秘经历的《瓦利斯》。肉体和灵魂,谁更重要?他似乎终其一生都没有得出明确答案。
菲利普·迪克
“探心”在《太阳系大乐透》中是重要的科幻内核之一——正是因为探心军团的能力,失势的前任测试主持才会让他的手下去想到一个多种人格叠加的戏码,随机切换来蒙蔽探心军团。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迪克在文章提到,这种所谓的随机,其实也并非全部随机,其实是源自那个叫摩尔的下属的主观操控——随机非随机,迪克没有展开太多的篇幅去展开这个桥段——反转再反转的技巧,在迪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已经微微凸显出他强悍的创作才华了。
另一方面,意识人格转移的点子,在后来众多的科幻作品中也均出现过:人体可以单纯地变成一具皮囊U盘,而附加在这具皮囊中的可以是任何人。人格意识和肉体的分离成为了科幻小说中最炙手可热的科幻内核,也成为了哲学经典命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要去何处”在文学疆域中最完美的延伸。例如,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就是当代科幻对这个点子具象化的一个典范。
写到这里,毫无疑问必须要再次提到整个故事中最恶搞好玩的点子——乐透机随机选大boss。在很多科幻作品中,都提到了这个终极大boss。似乎人类发展的终点就是:人类已经不相信自己能作出有利于自己的理性判断,我们最终还是把主宰自己命运的裁判权交给了这个非人类的终极大boss。这个大boss可以是阿西莫夫《基地》笔下的那群变成神的科学家;也可以是奥森·斯科特·卡德“回家”系列中那个名叫上灵的超级计算机。而《太阳系大乐透》中,迪克似乎对任何可预测的理性都丧失了信心,与其交给算法和预测模型,不如直接交给概率来得路子野。这种玩法在后来很多年的科幻作品中,我几乎再没有见到过。
整体上,和后来那些奠定迪克地位的招牌作品相比,这部小说只是他的初试牛刀。小说还不算是最具迪克风格的代表作。这是一本1955年的小说,但故事中丰富密集的科幻设定在今天看来,仍然震人耳目,更何况对那个年代的读者而言。
菲利普·迪克的高超想象力植根于他本身神经的脆弱性和异质性——他对于外界的信息和感受的那种敏锐捕捉程度,在全世界的科幻作家中,是屈指可数的。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其实可以预见他后续作品中,那些光怪陆离恣意汪洋的幻想世界。我向来毫不掩饰对菲利普·迪克这位科幻大师的由衷推崇,他的作品是超越时代的。每次阅读时,总会不自觉地思考,在那些长日岁月中,他究竟在思考什么。尤其是在他精神疾病严重的那些黑暗深渊中,他又是如何把头脑中的那些诡异奇想变成文字。
的确,菲利普·迪克的小说中,几乎没有套路,有的只是真诚。
这种真诚也许真的源自于他对读者、出版商、以及科幻故事们本身的尊重。
为了讨生活,他只想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水泥匠,温饱有依。
而很多年后,那些一砖一瓦搭建的墙梁和地板,证明他才是最值得尊敬的建筑大师。
【作者简介】
韬子,科幻爱好者,环境地球化学从业人员,觉得世界美好之处是在于幻想是免费不收税的。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