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作家 > 写手大神

可预测的天气,难揣测的人心

发布时间:2024-07-15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对话嘉宾:泥盆纪的鱼(网络作家、大气科学专业在读博士)许旸(文汇报记者)

“从台风中心延伸出色彩各异的实线,代表集合预报中的成员模式对它未来路径的预报。以往,彩线相互缠绕,像编手链一样,说明各个成员模式的预报结果大差不差,可以互相印证。而现在,彩线各自发散,像是一把扇子,这意味着各个成员模式有它们各自的想法,毫无参考价值。”很少能在一部网络文学作品里,频繁看到气象观测站、红外卫星云图、台风眼、风暴潮等气象术语,但这又绝不仅仅是科普文。

95后新人作家泥盆纪的鱼创作的《剖天》,前不久摘得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支持、阅文集团主办的第八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小说讲述了气象预报员因意外的时间循环回到20多年前,试图在特大台风来临前挽救母亲和民众的故事。现实题材融合悬疑穿越手法,既聊可预测的气象,也写难揣测的人心。20余万字小说自去年11月上线起点中文网,有望年内在知名文学刊物上发表。业内评价,这部小说堪称“气象版”《开端》,在多线时空叙事里,探讨人性与自由意志的选择,流淌出日常的惊心动魄,闪耀着别具一格的人文关怀。

记者:第一部作品就获大赛一等奖,在你的意料之中吗?有没有“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之感?

答:确实挺梦幻的。以前来过几次上海,多是出差开学术会议,这次专程来拿奖。对于我这样的新人作者来说,获奖固然令人高兴,但说实话内心也十分惶恐,像是毫无准备地收到了命运给予的一份意外礼物。

《剖天》是我第一部现实题材作品,是十分初步的尝试。回头看来,顺利写出它,并获此殊荣,也并不完全是偶然。因为格外专业的编辑团队,从选题开始引导作者走向正确方向,并且这份专业的帮助,会陪伴创作始终。

记者:从设定先行的硬科幻,到专注人际关系的现实题材,你的写作初衷是什么?过程中偏离过预设的轨道吗?还是说已经有了清晰的目标径直去写?

答:创作契机是之前刷到起点中文网现实频道的春季征文计划,并受到征文选题方向的引导。其中有两个选题予我启发,一是“从小众职场中挖掘有新意的视角”,另一个是“从传统职业中找到新的叙事视角”。

实际上,《剖天》最终的呈现和我最初的投稿,是完全不同的模样。一开始是强行杂糅行业素材、没有主线、并不能称得上故事的故事。很幸运,在编辑老师的引导中,我逐渐明白怎样设计一个合格的故事,并以此为载体,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出发,以“穿越”和“循环”为名,在历史与现实、梦境与记忆、外在与内心之间不断进行高速切换,书写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微妙联系,传递对挣扎在时代洪流中普通人的深切关注,彰显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爱与被爱的真实和感动。最终使得这个故事具备真正的可读性和价值。

记者:作品中涉及不少气象专业知识,为角色设置气象预报员的职业背景出于怎样的考虑?

答:从本科、硕士一路读到博士,我都在这个专业打转前行,应该会继续从事和这个专业研究相关的职业,写作更多是业余兴趣与尝试。虽是相关从业者,但写起来也不很容易。气象专业是一门以数学和物理为主的交叉学科,专业内容主要以数学公式来描述,每个概念背后都是几页甚至几十页公式,不易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为了在尽量贴合行业实际的前提下保证可读性,也防止过于晦涩的知识把剧情打散,在专业知识具象化方面颇下了一番功夫。

我所在的气象行业,同时具备“小众”和“传统”两个要素,国内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仅十余所,每年毕业生人数不过两三千,但气象预报行业已经存在了大几十年,在公众视野里有一定的存在感。每个人每天都在通过各种媒介获取天气预报,并且每时每刻都在被头顶瞬息万变的天气所影响,但少有人了解天气预报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基于这样的客观事实,如果一部作品以气象行业为背景,那么它将自带一些新奇感,容易引起读者兴趣,吸引他们读进去。

记者:小说在科学视野的主题背景下,也探讨了抉择、自由、爱与责任。除了硬核术语,一些文学性很强的描述令我印象挺深,比如写到陈相的荒谬感——“他给自己立了一个虚假的靶子,徒劳地打了半生。像是以誓死之志走向火丛……”怎么处理“硬”与“软”的比例调配?

答:我的本职工作是科研,比较了解科技工作者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他们大多富有钻研精神,不论年龄大小都对任何新兴事物抱有极强好奇心,并热爱自己的学科。当他们沉浸在工作中,享受拓展学科边界的快感中时,可能会把自己的生活变得单一,这符合人们对科技从业者的刻板印象。但实际上,他们和其他行业的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多彩的生活和属于自己的故事,这可能比科学研究本身更值得书写。所以我在文字里会为角色注入很多毛茸茸的细节质感。

从事网络文学创作一年多,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此前热播的《开端》《天才基本法》对我影响挺大,这两部作品“多线时空”模式的设定,包括里面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都对我写《剖天》有所启发。希望未来能持续进步,继续创作出合格的故事。

记者:繁忙的读博期间,能保持“日更”节奏吗?会不会担心网友挑刺?有没有让你印象很深的读者反馈?

答:坦率说我不算特别勤奋的作者,每天更新难度很大。我的策略是,有空的时候多写一些章节提前“备货”,这样学业忙起来的时候,还能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更新频率。

可能看我作品的读者平均年龄较大,整体理性,不太有偏激发言。有读者留言“你让气象行业走进我的世界”,这条评论让我觉得选择这样一个职业背景来写这部作品是比较正确的,符合预期,引起了读者兴趣。

我尽力把一些科学原理和天气现象用相对生动通俗的句子描述出来。仅举几例:“计算机模拟的好处在于永远给人重新来过的机会。如果模拟结果不如意,可以调整初始场和参数后再次重复。”“这好比他可以试着捏很多只蝴蝶,也可以对蝴蝶翅膀多次尝试不同的弧度,直到龙卷风如愿刮起。但困难在于当前的处境为他施加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限制:时间。即便调用全部核心,模式运转一轮也至少要20分钟,他只有6次机会。”

记者:你看过演员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天气预报员》吗?这部电影借职业遭遇讲述失意男人的中年危机。《剖天》也是阅文历届现实题材作品中首次授出电影版权的小说——因为它用奇幻悬疑商业外壳包装了具备温暖现实主义基底的亲情故事。你对电影改编有怎样的预期?

答:你推荐的这部电影我找机会看下。其实,小说完成后,就不完全属于作者了。我想不同艺术样式自有其手法和规律,电影改编能做成什么样就不操心了,也不太懂。让我们把压力给到电影出品方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